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六、教化民眾,安定民心

六、教化民眾,安定民心

2024-09-12 19:33:12 作者: 宋濤
  【原文】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故經云:"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日月之明,眾下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是以堯、舜之君,遠夷貢獻,桀、紂之君,諸夏背叛,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

  故治人猶如養苗,先去其穢。故國之將興,而伐於國,國之將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務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小國之臣。故曰,皂服無所不克,莫知其極,克食於民,而人有飢乏之變,則生亂逆。

  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如此,富國安家,不亦宜乎?夫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

  故唐、虞之政,利人相逢,用天之時,分地之利,以豫凶年,秋有餘糧,以給不足,天下通財,路不拾遺,民無去就。

  故五霸之世,不足者奉於有餘。故今諸侯好利,利興民爭,災害並起,強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雲,手足不安。

  經云:"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貴無用之物,使民心不亂。"各理其職,是以聖人之政治也。

  古者齊景公之時,病民下奢侈,不遂禮制。周、秦之宜,去文就質,而勸民之有利也。

  夫作無用之器,聚無益之貨,金銀譬玉,珠璣翡翠,奇珍異寶,遠方所出,此非庶人之所用也。錦繡篡組,綺羅綾縠,玄黃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雕文刻鏤,伎作之巧,難成之功,妨害農事,輜軿出入,袍裘索襗,此非庶人之所飾也。重門畫獸,蕭牆數仞,塚墓過度,竭財高尚,此非庶人之所居也。

  經云:"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制之以財,用之以禮,豐年不奢,凶年不儉,素有蓄積,以儲其後,此治人之道,不亦合於四時之氣乎?

  【譯文】

  治理國家的方法,就是用仁德來教化民眾,並明確地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因此經書上說:"用道德仁義來教育百姓,那麼百姓就會跟著推行禮儀;明確地告訴百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那麼百姓就知道哪些行為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因為日月光明,所以天下民眾才仰望它;因為天地廣闊,所以萬物才能依附它。因此,只有像堯、舜那樣賢明的君主,才能使遙遠的少數民族都臣服;像桀、紂那樣的暴君,連自己身邊的諸侯也會背叛。這並不是上天改變了民眾的心志,而是君主教導民眾的不同所導致的結果。

  因此,統治民眾要像培育幼苗一樣,首先應剪除可能的平枝,除掉缺點。而國家的興盛,寄望於各地官吏能治理得法;國家的衰敗,則植基於平民百姓。所以說,平民百姓的破壞力最大,假如不以此前提出發,對人民苛刻殘暴,使老百姓飢餓睏乏,必然會發生混亂。

  只有勉勵農民耕種,不誤農時;只有少徵收賦稅,才不會耗盡民眾的財物。如此一來,國家富裕,民眾安樂,這不是很好嗎?那些擁有國家或家庭的人,不擔憂貧困而去憂慮不安定。

  所以,堯、虞、舜之為政,是使人皆獲利,其合理地利用天時地利,用來防備災荒之年,而秋季收穫的餘糧,用來救濟貧困的人,所以普天之下財源亨通、路不拾遺、百姓安居樂業。

  春秋五霸的時候,衣食不能滿足的地區,可從財物有餘的地區得到補充。而今各地諸侯都貪財好利,好利之風盛行,造成百姓之間相互爭奪,各種災難接連不斷,蠻橫的人欺負弱者,真正能夠安心從事農業耕種的人越來越少,透過各種手段不勞而獲的人越來越多,百姓像浮雲一樣游移四方,民心不穩,生活動盪不安。

  經書上說:"不抬高稀有貨物的物價,百姓就不會成為盜賊;不讓無用的東西價格攀升,人心就不會混亂。"因此,讓每一部門盡職盡責,是聖明君主的政治。

  從前齊景公在世之時,社會風氣異常奢侈,不按照禮法行事。而周秦則法律簡約,推崇質樸,教導百姓勤於耕作,從事對百姓有益的事。

  那些精心製成卻沒有任何作用的器物,聚斂沒有任何益處的財貨,像金銀璧玉、珠璣翡翠等奇珍異寶,都是出自遠方,不是老百姓日常使用的東西。錦繡纂組、綺羅綾縠等彩色絢麗的衣服,也不是老百姓日常能夠穿著的。此外,講求手工巧妙的金石木器之雕刻,往往妨害農業生產。出入都乘坐華麗的車子,身穿昂貴的衣衫,也都不是平民百姓所需。而裝飾豪華的大門,修建高聳的圍牆,或過度奢侈的墳墓,莫不竭盡財力來炫耀,這也不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經書上說:"平民百姓喜好的,只有辛勤勞作,對自身要求嚴格,節儉樸素,以便供養父母。"因此,使用財物有所節制,按照禮節來開支,豐收之年不浪費,饑荒之年就不會艱難,平常積累儲蓄,以備來年用度。這種治理百姓的方法,不正像四季氣候變化那樣自然嗎?

  【心得】

  諸葛亮強調,治理國家要重視教化民眾,讓各個部門各司其職,做對百姓有益的事,並要建立各種制度安定民心,鼓勵百姓勤於工作。總之,各個部門要嚴於自律、要節用,否則捨本逐末,損不足以奉有餘,自然失民心,導致國家衰弱,禍起蕭牆。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八歲的時候,被封為代王,二十四歲做了皇帝。他的母親是漢高祖的妃子薄姬。薄姬因為害怕呂后,長期和兒子住在封地,不管朝中的事情,他們母子倆沒有引起呂后的重視,所以,沒有受到呂氏的陷害。

  劉恆正式稱帝以後,看到老百姓因為受戰爭殘害都很窮,政府收不上來捐稅。他想到首先要恢復農業生產。春耕開始的時候,他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到首都郊外去耕地、下種。他還叫皇后、皇妃在皇宮的園地里種桑養蠶,為廣大農民做出榜樣。

  漢文帝知道老年人生產經驗比較豐富,應當鼓勵人們敬老扶幼。於是,他便下了一道命令:

  政府要關心無兒無女的老年人,關心沒有父母的孤兒。政府借錢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還從政府的倉庫里撥出一部分麻布和絲綿,發給他們做衣服。

  漢文帝實行的各項政策中,最受人歡迎的是減輕刑罰。他首先廢除了一人犯法父母妻子同罪的法律,後來又規定了罰錢贖罪的法律,並且還廢除了肉刑。

  說起廢除肉刑,那是漢文帝十三年,即公元前167年的事,當時,一位著名的醫生,齊國太倉縣的縣令淳于意,因治病死了人,犯了法,被判處肉刑。那時候的肉刑有三種:

  在臉上刺字,割掉鼻子,砍去一隻腳。


  因為淳于意是縣令,是現任官吏,要到首都長安,由朝廷的司法機關來執行肉刑。

  淳于意的小女兒緹縈跟隨父親去長安。緹縈到了長安,便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了守門人。漢文帝接到奏章,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縣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我父親為官清廉,齊地人都稱他是清官。他犯罪,受到刑罰是應該的。可是,肉刑是一種可怕的刑罰,刺了字,就終生難以抹掉;割掉鼻子,就不能再安上;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當奴婢,替父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信,覺得小姑娘說得也很有道理,便召集制訂法律的官員,要他們用別的刑罰來代替肉刑,後來就改為以打板子來代替肉刑。

  有一天,漢文帝出行。浩浩蕩蕩的車駕隊伍剛走到中渭橋,還沒出長安城,忽然從橋下躥出一個人來,這人一見是皇帝的車駕,嚇得暈頭轉向,不但不知躲避,反而向皇帝的乘輿跑去,差一點撞到駕轅的馬身上。

  這馬嚇得長嘶一聲,撒開四蹄奔跑起來。這一下,車錯了轍,人喊馬叫,中渭橋上亂作一團。費了好大勁,衛士們才治服了那受驚的轅馬。漢文帝又驚又氣,命令衛隊將領將驚駕的人迅速逮捕,交廷尉去治罪。

  廷尉張釋之經認真審理,便到皇宮向漢文帝奏報。漢文帝見了張釋之,便急切地問:"那個人審得怎麼樣?"

  張釋之不緊不慢地奏道:"臣已經審過了,那人是一時恐慌,犯了驚動皇上車駕的罪,按照條律,應處以罰金四兩。"

  漢文帝一聽,氣得大聲說:"這個人使我的馬受了驚,幸虧這馬性子柔和。否則,我不死也得受傷。你這個廷尉卻只處他罰金四兩。"

  張釋之連忙磕頭,連聲說:"聖上息怒,聖上息怒,臣以為,法律是天下通用的,百姓共守的。處以四兩罰金是法律規定的。如果當時您讓人把他當場殺了,也就殺了。現在交給廷尉處理,就應按法處理。陛下聖明,請您體察是不是這麼個道理?"

  漢文帝思忖半天,點頭說:"看來你是對的。"

  公元前158年,匈奴起兵,侵犯上郡和雲中一帶。漢文帝連忙派將領率兵馬去抵抗;另外,又派了三位將軍帶兵保衛長安。將軍劉禮駐紮在灞上,徐厲駐紮在棘門,周亞夫駐紮在細柳。

  有一天,漢文帝親自到這些地方去慰勞軍隊,也順便視察一下。他先到灞上,劉禮和他部下將領一聽皇帝駕到,都紛紛騎著馬出營迎接。護送漢文帝的車駕闖進軍營,毫無阻攔。接著,他又到了棘門,也同樣受到了隆重的歡送。

  漢文帝慰問的第三站是細柳軍。衛士們來到細柳營軍門,見守門的將士們披盔帶甲,弓上弦,刀出鞘,完全是大敵當前的樣子。衛隊的將領對守門的都尉威嚴地吆喝道:"皇上就要駕到,趕快開門迎接!"

  都尉目不側視,朗聲答道:"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令,不受天子詔。"衛隊的官員正要同都尉爭執,文帝的車駕已經到了。沒想到守營的都尉照樣攔住。漢文帝只好命令侍從拿出皇帝的符節,派人給周亞夫傳話:"皇上要進營勞軍。"

  周亞夫下令打開營門,讓漢文帝的車駕進來。護送文帝的人馬一進營門,守門的都尉又鄭重地告訴他們:"我們軍中有規定,軍營內不許車馬奔馳。"侍從的官員都很生氣,但文帝卻吩咐大家放鬆韁繩,緩緩地前進。

  到了營前,只見周亞夫全身披掛,威風凜凜地站在漢文帝面前,拱拱手作個揖,說:"臣盔甲在身,不能下拜,請允許我按軍禮相見。"漢文帝站起來,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周亞夫表示答禮。

  漢文帝派人向全軍將士傳達了他的慰問,賜下了美酒牛羊,完成慰問儀式後,緩緩離營而去。

  在回長安的路上,侍從們議論紛紛,認為周亞夫對皇帝的車駕太沒有禮貌。但是,漢文帝卻讚不絕口,認為灞上和棘門,就跟小孩鬧著玩一樣,如有敵人偷襲,不做俘虜才怪呢。像周亞夫這樣治軍,才是真正的將軍,敵人怎敢侵犯他啊!不久,便提升周亞夫為都尉,負責京城的軍事。

  漢文帝劉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賢明皇帝,漢朝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繁榮局面,與他善於用人、擇善而從是分不開的。

  曹操在創立魏國後,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採取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措施,使農民能夠勤於耕作,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社會逐漸穩定。

  在具體的政策上,曹操首先廢除了兩漢時期苛刻的租賦制度,改以每戶出絹兩匹、棉二斤,不再額外收取。同時嚴禁豪強兼併,大為減輕農民的負擔。曹操還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和無牛畜的農民,在各級典農官的統率下耕種官田,租稅就按六四或五五分谷。曹操根據屯田制,使農民有田可種,生活大為好轉。

  除屯田之外,曹操還督促開荒種田,按照各州郡戶口數目比對墾田之多少,作為賞罰地方官的標準。曹操在一次行軍中,經過麥田,下令說:損壞田麥者處死。但後來自己的馬卻躍入麥田,曹操自請部屬議罪。但由於主帥不可自殺,曹操於是割發置地代替斬首。

  除了重視農業以外,曹操還提倡節儉,嚴禁厚葬,實行法家政治,建立國家的法紀。總之,他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手段,一方面保障了農民生活的安定,另一方面也使魏國從動盪逐漸走向穩定。

  而宋朝建立後,卻對農民進行瘋狂壓榨,使農民在遭受地主和高利貸的剝削之餘,還要負擔宋王朝的各種賦稅,被迫從事無償的勞役。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治理黃河水害工程,這項工程調發役夫達十餘萬人。來自數百里以外至千里以外的役夫,應役一至兩個月,不僅農事荒廢,而且往往家敗破產,甚至死於役所。由於民眾的生活非常艱苦,所以農民的反抗此起彼伏,貫穿了宋王朝的始終。

  由此可見,愛護百姓,愛惜民力,是每一個當朝者都應該做到的。須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啊!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