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七、以官擇人,不要以人擇官

七、以官擇人,不要以人擇官

2024-09-12 19:33:14 作者: 宋濤
  【原文】

  舉措之政,謂舉直措諸枉也。夫治國猶於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

  是以養神求生,舉賢求安。故國之有輔,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細,輔不可弱;柱細則害,輔弱則傾。故治國之道,舉直措諸枉,其國乃安。

  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眾下。故君選舉,必求隱處,或有懷寶迷邦,匹夫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弟,鄉里不舉;或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或有忠質於君,朋黨相讒。

  堯舉逸人,湯招有莘,周公采賤,皆得其人,以致太平。故人君縣賞當以待功,設位以待士,不曠庶官。

  辟四門以興治務,玄纁以聘幽隱,天下歸心,而不仁者遠矣。夫所用者非所養,所養者非所用,貧陋為下,財色為上,讒邪得志,忠直遠放,玄纁不行,焉得賢輔哉?

  若夫國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賢之過也。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

  是以聘賢求士,猶嫁娶之道也,未有自家之女出財產婦。故女慕財聘而達其貞,士慕玄纁而達其名。以禮聘士,而其國乃寧矣。

  【譯文】

  擢用和廢置官員,重在任用正直賢良,摒棄奸佞邪惡。治理國家就好比修身,其關鍵在於修身養性;治國的關鍵,則在於選拔任用賢能。

  修身養性是為求身體安康,舉賢任能則為國家的安定。所以,國家有賢良之士輔助,就如同房屋之有柱子,柱子不能太小太細,輔佐國家者也不能懦弱無能。如果棟樑細,房屋必會倒塌;如果輔佐的人懦弱,國家也會衰亡。由此可知,要治理好國家,就必須重用正直的賢良之士,而摒棄奸佞小人,唯有如此,國家才能安定興盛。

  房屋的棟樑必須使用圓直堅實的木頭,而國家的輔佐也必須由耿直的賢能充任。堅實圓直的木材通常生長在森林之中,而耿直的賢才往往出身於平民百姓。所以,君主若想起用賢能,一定要到卑微的隱居處去尋訪。有些人懷才不遇,使他們只能與一般普通百姓一起生活;有些人高超卓絕、賢能孝順,卻得不到起用或不被鄉里舉用;而有些人忠心耿耿,卻受到奸黨的誣陷。

  帝堯重用避世隱居之人,商湯招用有莘氏,周公從地位卑微的人中求賢,他們都找到了曠世奇才,終能實現太平社會。所以君主應該公開宣布獎賞來對待有功之巨,設置高的職位來禮遇賢士,同時不冷落一般的官員。

  若能廣開門路來振興國家政治,用玄纁來聘用隱士奇才,普天之下同心一意,則沒有仁德之心的人就會遠避;若輕視地位卑微的人,推崇財色,重用奸佞小人,而忠誠耿直的賢良之士卻被流放,玄纁不施行,又怎能獲得賢能的輔佐呢?

  一個國家混亂不穩定,百姓就不能安居樂業,這是沒有任用賢能的過錯所造成。自古以來,從來都沒有不用賢能而國家卻沒有危險,任用賢能而國家卻不安全的先例。如果官職因人而設,國家必會混亂,反之擇才任官,則必能治理好國家。

  所以聘用賢良和婚嫁的道理一樣,從來都沒有過主動出嫁,還拿出錢財去當人家媳婦的女子。因此,女子是因為得到聘禮而獻出自己的貞節,賢能的人是因為喜愛玄纁而去實現自己的聲名。用禮儀去聘用賢士,國家才能安寧興盛。

  【心得】

  《尚書》中記載:

  任官唯賢才。

  《宋書》中又記:

  禮賢下士,聖人垂訓;驕侈矜尚,先哲所去。

  諸葛亮同樣指出了舉薦的原則,要以官擇人,不要以人擇官。在任用官員上要以品行、才幹為標準,重用正直賢良的人才,而且要尊敬並善待賢能之士,這樣才會不斷有能人來輔佐君王,國家才能安定興盛。

  王安石《興賢》云:

  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已而衰。

  古今中外,凡是大有作為的統帥其周圍都是賢士如雲,形成一個強大的人才集團;他能禮賢下士,知人善任,使士盡其賢,人盡其能,因而功業顯赫。"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這句話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春秋時期,齊桓公勵精圖治,為了達到自己成為中原霸主的目的,決定廣招賢才。他在自己的庭院裡外都點亮了燭火,並且對大家宣布:

  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上門,不分晝夜,都會隨時接見。

  但是就這樣過了一年,竟然沒有一個人來登門拜訪,齊桓公感到很不解。這時,有一個只懂得九九算術的鄉下人前來求見,齊桓公便開玩笑地說:"難道只知道九九算術就算是才能,可以來見我嗎?"

  鄉下人回答道:"我並非是因為自己懂得九九算術就來拜見大王的,而是聽說大王點燭求賢一年多,卻沒有人上門,大王您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這是因為大王您是一位賢能的國君,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才能品德比不上您,害怕來了之後受到您的輕視和怠慢,所以沒有人敢來。如果大王對我這個只懂得九九算術這種小技能的鄉下人都能夠以禮相待,更何況對那些有更大才能的人呢?"

  齊桓公覺得鄉下人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很禮貌地款待了他。一個月後,各地的賢能才智之士,就像潮水般地湧向齊國。

  唐朝之所以能夠興盛,也和唐太宗能選拔和任用賢才是密不可分的。唐太宗在位時,就對群臣申明了自己選拔起用賢能的觀點:

  君主必須至公無私,才能服天下人的心。我和你們每天的吃穿,都是取之於百姓,所以設立官職,就是要為民眾做事。那麼在選用賢才方面,就絕不能按照關係的親疏、資格的新舊來決定官職的大小。

  唐太宗曾經和魏徵討論過用人的問題,他說:"為事擇官,切不可輕率。任用了一個好人,別的好人就會一起來;但如果任用了一個壞人,那麼別的壞人也會跟進來。"

  魏徵說:"這是對的,現在天下已定,必須選擇德才兼備的人。"唐太宗此後一直遵守著這個選拔和任用官員的原則。

  唐太宗還要求德彝舉薦人才,德彝說:"不是我不留心,只是現在已經沒有賢才可推薦了。"

  唐太宗立刻反駁:"用人就好像用器,應該各取所長。以前同樣有過太平盛世,難道說那時的人才是從別的朝代借過去的嗎?你自己不能發掘人才,就不要推說是現在沒有人才了。"唐太宗相信當世有很多賢能之士,只要隨時留心,就能夠發現許多文武奇才。

  公元643年,唐太宗還在凌煙閣畫了二十四功臣像,從這些功臣的背景看來,唐太宗在舉賢用能方面的確是不拘一格的。

  但是到了唐朝的中宗年間,卻不再任人唯賢了,而是開始信任並重用宦官。在三千多宦官中,楊思勖、高力士尤受重用。在唐朝的舊制中,宦官品級最高不得登三品,但楊思勖竟然被封為一品的驃騎大將軍,後來甚至被封為虢國公。

  高力士比楊思勖更得寵信,開元末年,臣子們的奏章都得先經過高力士,小事他就直接處理了,大事才告訴唐中宗。當時很多居相為將的人,比如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等等,都是透過賄賂高力士才謀得官職。

  唐中宗先後任命李林甫和楊國忠為宰相,這二人是善於"迎合上意"的佞臣,不僅完全不指出唐中宗在朝政上的得失,反而在摸清了唐中宗的驕侈心理後,一切順從他的意願,讓他放心縱慾,得到無止境的滿足。此外,他們還四處搜刮民脂民膏,廣收賄賂,而對於真正有才能的人卻"妒賢嫉能,排抑勝己;杜絕言路,掩蔽聰明。"

  就這樣,唐中宗在用人方面的重大失誤,不僅造成了唐朝中期的禍亂,也使得原本統一和平的王朝逐步分裂並充滿戰亂。

  《詩經》中說過,即使是卑賤的牧人和樵夫也應該向他請教。齊桓公對一個只懂九九算術的鄉下人都能夠以禮相待,真正有定國安邦才能的人才又有什麼理由不來輔佐他呢?而唐太宗和唐中宗兩位國君在選拔任用官吏的不同準繩,也帶來了不同的後果,前者使國興,後者使國亂。

  劉備在無立足之地時請來了諸葛亮,才能三分天下而得其一;劉邦被困漢中時拜韓信為大將,才有滅楚而一統天下的結局。從古至今,國家的興衰都是和舉措是否得當有著密切的聯繫。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