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考察政績,任人唯賢
2024-09-12 19:33:16
作者: 宋濤
【原文】
考黜之政,謂遷善黜惡。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惡,廣及四海,不敢遺小國之臣,下及庶人,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良上下,企及國理,眾賢雨集,此所以勸善黜惡,陳之休咎。
故考黜之政,務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為私,乘權作奸,左手執戈,右手治生,內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或有重罪得寬,扶強抑弱,加以嚴刑,枉責其情,此所苦二也;或有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之人,斷絕語辭,蔽藏其情,掠劫亡命,其枉不常,此所苦三也;或有長吏數易守宰,兼佐為政,阿私所親,枉克所恨,逼切為行,偏頗不承法制,更因賦斂,傍課采利,送故待新,夤緣徵發,詐偽儲備,以成家產,此所苦四也;或有縣官慕功,賞罰之際,利人之事,買賣之費,多所裁量,專其價數,民失其職,此所苦五也。
凡此五事,民之五害,有如此者,不可不黜,無此五者,不可不遷。故書云:"三載考績,黜陟幽明。"
【譯文】
君主要政治清明就必須考核官員,升遷那些治績良好的官吏,罷免那些治績不佳、品行惡劣的官吏。一個英明的君主,心胸光明上天可鑑,其能夠觀察知曉是非善惡,遍及四海之內,連地方上的小吏和平民百姓,也都不會遺漏。並招用賢良之才,斥退那些貪財好利、懦弱怕事的人,使上下官員皆不逾越職權,國家得到治理,眾才雲集。而施行獎、善、黜、惡的政策,必須陳述美、善,或過失之處,以消除隱患。
所以推行"考黜"的政策,務必先了解人民的疾苦。通常人民的疾苦主要是由五個原因所造成,一是有些貪官污吏借職權之便胡作非為、假公濟私,他們瞞上欺下,壓榨百姓,百姓敢怒不敢言;二是有些官吏執法不公,有人罪行深重,受到的懲處卻很輕;有人沒有犯罪卻蒙受冤枉,甚至殺身喪命;有人犯了罪卻得以寬免,這是官吏恃強凌弱,使無辜的人蒙受不白之冤;三是有些官吏包庇罪犯,陷害告發姦情的人,為隱瞞實情,不借湮滅證據,甚至殺人滅口;四是有些官吏偏袒親信,打壓自己忌恨的人,威逼利誘,執法有所偏頗,還利用徵收賦稅的機會,獲取私利。或者利用舊官去職、新官上任的機會,極力攀附巴結新到任的長官。更有假借微賦之名,謊報儲備的數目,將其中的部分據為已有,擴增私產;五是有些縣官貪功好利,利用行賞處罰的機會,從中獲取利益,或者介入經商活動,為一己私利壟斷物價,與民爭利,使百姓蒙受損失。這是禍害百姓的五種情況。
對於有上述行為的官吏,不能不罷免,而沒有這五種惡行的官吏一定要升遷。所以《尚書》上說:"經過三年時間的考核,那些沒有治績的官吏必須罷免,那些治績顯著的官吏應給予提升。"
【心得】
任何一位官員治理地方的政績,能說明其是否是一個稱職的父母官。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就必須對臣下們的政績進行考察,做到任人唯賢、任人唯德、任人唯能,如果貪官污吏得不到罷免和懲罰,政績顯著的官員又得不到升遷和獎賞,必會造成人人離心,士無鬥志,最終釀成國家禍患。
所以,諸葛亮在此明確指出考核在任官員的原則,對治理地方政績良好的官員一定要升遷,對政績不佳、品行惡劣的官員要堅決罷免。
《晉記》中記載:
司馬氏建立晉朝以後,當時世風日下,是非顛倒。士人學的是老莊,談的是虛無,做人形同禽獸為通達,仕進以無恥苟得為才能,當官以照例署名為高尚。
凡是放棄職事毫不用心的人,都能享受盛名。如果有人真心做事,反而會被嘲笑輕視。朝廷在用人方面,是看什麼人給什麼官,而不是看什麼官該用什麼樣的人;求官的人,也是只選擇有利可圖的官職,沒有好處的官職就不做。
有的大官身兼十幾個職務,實際上卻是什麼事也不管,或者在處理政務上十件事有八、九件都是錯誤的。而朝廷根本不去考核官員,各級官員的升降完全不依據政績好壞來決定。
直到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後,楊駿、楊皇后奪權,混亂的朝綱終於引發了大亂。
和司馬氏的晉朝相比,武則天在統治天下時雖然是以高官厚祿來籠絡人心,但她卻很看重對官員們政績的考察。在《通鑑》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便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凡是真正忠心而且政績優秀的官員,她甚至能從當時酷吏的陷害中把他們保出來,所以始終有一批願意為她效力的能臣,輔佐她成為歷史上成功的皇帝之一。
唐朝的另外一位皇帝唐宣宗,自認為明察秋毫,覺得自己的見解一定是正確的。只要是他喜歡的人,也不管其能否勝任,都會下令起用。
有一次,兵部侍郎蔣伸因為說了幾句使唐宣宗很高興的話,就被任用為宰相。其實蔣伸只是一個平庸的官員,在任兵部侍郎一職期間,根本沒有做出什麼明顯的政績,唐宣宗只覺得他的幾句話中聽,就晉升他為相當重要的宰相職位。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朝廷吏治已然大壞,因此宣宗年間朋黨之爭的混亂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政治不清明,官府自然腐敗,政局自然動盪,治國者應當深思。
任人唯賢,語出《尚書》:
任官唯賢才。
是指任用人才不論親疏,只選擇有才德的。漢高祖劉邦本人雖然沒有多大才能,卻能起張良、韓信等一大批文武賢才,靠他們的輔佐成就了千秋偉業。而項羽雖有雄才大略,卻只容得江東子弟,以至於不得不上演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
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白居易把賢才比做國寶,他說:
古稱國之寶,穀米與賢才。
在農業社會裡糧食是最重要的物質,古人把人才與穀米等量齊觀,足見人才的重要性。任人唯賢是千年政治文明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更是我們現在提高領導幹部隊伍執政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任人唯賢是一種領導責任。人才的發現、培養、使用是領導工作、管理藝術的一項重要內容,任人唯賢是領導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任人唯賢是領導作風的體現。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是危害最大的不正之風,用人是否公正是檢驗領導作風的直接標尺。
領導幹部要自覺加強黨性鍛鍊,堅決抵制跑官要官、權錢交易等不良風氣,真正做到選賢任能,對那些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幹部進行重點培養和推薦,形成良好的用人導向。對那些不顧大局、不守紀律、鬧不團結、德才平庸的人,那些不講原則、迴避矛盾、吹捧逢迎、見風使舵的人,那些爭名奪利,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不關心群眾疾苦的人,那些投機鑽營、拉拉扯扯、跑官要官的人,不僅不能推薦,還要認真批評教育。
任人唯賢是領導能力的體現。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有局限,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定是知人善任,善於發揮其他人的長處,共同圍繞組織目標開展工作的人。
任人唯賢離不開社會推動。任人唯賢不僅僅是組織和領導的責任,還要靠全社會來推動。由於幾千年封建社會"禮儀尊卑"觀念的影響,我們的社會文化中仍然存在崇拜權勢、畏懼權勢的陰影。尤其是在對待幹部選任的問題上,部分人總覺得這是上級組織的事、上級領導的事,自己說了白說。
任人唯賢的核心是選人用人的民主問題,只有真正變"少數人選人"為"多數人選人"才能保證公正用人、科學選人。
任人唯賢要靠制度保障。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他起用賢才,納諫如流,開啟了輝煌的大唐盛世。但由於後來的唐朝當政者任用了楊國忠、安祿山等一批奸臣,唐朝逐漸走向衰落,最後哀帝李祝被迫讓位於自己的重臣朱溫,唐朝滅亡。
這說明任人唯賢僅靠領導者的堅持並不可靠,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制度來推進、來保障。用科學的選人用人制度保證把人選准用准,是確保選賢任能、防止和糾正用人上不正之風的治本之策。
要圍繞如何按照公平、公開、公正和擇優的原則,搞好對選拔領導幹部人選的定性與定量考察,進一步建立健全乾部考察、考核體系;圍繞強化領導責任,加強對選人用人的監督,進一步完善用人失察責任追究制度;圍繞能上能下、加大"下"的力度等重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暢通幹部進退流轉渠道;圍繞擴大民主、擴大幹部選任的民意基礎,加大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力度,健全群眾監督、群眾參與幹部選任工作的機制,使任人唯賢得到真正的貫徹和落實。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