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九、以文為本,以武為根

九、以文為本,以武為根

2024-09-12 19:33:19 作者: 宋濤
  【原文】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貪血之螙,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

  人無爪牙,故設兵革之器,以自輔衛。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

  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內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

  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於涿鹿之野,唐堯戰于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聖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御之備,強征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然後乃可出軍任將,張禽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

  夫將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後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如機關之發,所向者破,而勍敵自滅。

  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仇不怨,非敵不戰。工非魯班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夫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如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

  故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後求戰,暗者先戰而後求勝;勝者隨道而修途,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

  將服其威,士專其力,勢不虛動,運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於前,無敵於後,此用兵之勢也。

  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強,能存能亡,疾如風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終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

  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於貴買,貧於遠輸,攻不可再,戰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

  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強。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設所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知戰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以慮相備,強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後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

  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議之知其得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樂,謀之知其善備。

  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道上之戰,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飢於遠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佚於安靜,疑於不戰,惑於見利,退於刑罰,進於賞賜,弱於見逼,強於用勢,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暗昧,迷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計。

  故立旌旗以視其目,擊金鼓以鳴其耳,設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不相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

  不知九地之便,則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每戰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五間之道,軍之所親,將之所厚,非聖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已則斗,靜以理安,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以實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整整之旌,堂堂之鼓,當順其前,而覆其後,固其險阻,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軍之道全矣。

  【譯文】

  治軍的政策,就是治理邊疆、鞏固國防、挽救國家動亂局面的方法。其以威嚴武力為宗旨,消滅暴亂、討伐叛逆,是維護國家安定的大計。所以,統治國家要有文治也要有武備,就像蛀蟲,必須有爪、牙作為自己的工具,高興時用來遊戲,憤怒時用它來互相殘害。

  人沒有爪牙這樣的工具,所以設置軍隊作為自己的輔助力量。國家靠軍隊來保衛,國君以臣子為輔佐,輔助力量強大國家就安全,輔助力量弱小國家就有危險,其關鍵在於國君任命的將領。不是替百姓考慮的將領,就不是國家的良臣,也不是軍隊的主帥。

  所以,治理國家以文治為原則,治理軍隊則依據武功為根本;治理國家必須從外部考慮,治理軍隊則必須考慮內部。所謂"內"就是華夏諸族,而所謂"外"是指戎、狄等少數民族。戎和狄這些少數民族,很難用道理教化他們,用武力征服反而比較容易。

  總之,有的能以禮感化,有的則必須以武力征服。因此,黃帝在涿鹿附近的原野與蚩尤開戰,唐堯與丹朱戰于丹水之濱,舜討伐有苗氏,禹討伐有扈氏。從三皇五帝這些最聖明的君主來看,他們的道德感化如此,還不免要使用武力,所以說軍隊是兇器,迫不得已時才使用它。

  至於用兵打仗的原則,首先須制定策略,然後才能依計行事。出兵時,必須了解天時、地理等各方面的自然狀況,觀察士兵作戰的心理狀態,訓練士兵熟練地使用各種武器裝備,明確地指出獎勵和處罰的有關規定,鼓勵士兵英勇作戰,觀察敵人的戰術策略,弄清楚道路的險阻平坦,分辨出安全和危險的地方,分析敵我力量,充分利用進攻和退守的時機,做好防禦敵人進攻的準備,加強出征討伐的力量和聲勢,激發士兵的士氣,認真謀劃取勝避敗的策略,反覆考慮軍隊可能的傷亡,然後才能任命將帥領兵出戰,擺開進攻的陣勢,這些都是指揮軍隊作戰的大致方略。

  將帥,是軍隊的主宰、國家的銳利武器,必須先制定計劃,然後才展開行動。下達命令時就像洪水暴發,攻擊敵人則像鷹隼撲擊獵物般迅疾;靜止的時候,就像弓弩拉開那樣地沉穩不動;行動時,就像機關發動那樣快捷,所向披靡,強敵不攻自破。

  將帥沒有周密的策略,士卒沒有必勝的氣勢,軍隊上下就不能同心協力,即使有百萬大軍,敵人也不會害怕。不是仇人不痛恨,不是敵人不攻擊。工匠如果沒有魯班那樣的眼力,就無法做出技藝精湛的製品;將帥若沒有孫武那般的謀略,就不能周密地籌劃戰爭的進程。所以計謀周密,就能迅速殲敵,而擒獲敵人就像雄鷹撲擊獵物,作戰就像河水決堤一瀉千里,那麼我們的士卒還未勞頓,敵人早已四處逃散,這就是指揮作戰的用兵之勢。

  所以,能征善戰的將帥即使遇到任何問題都能鎮定自若;善於取勝的將帥即使遇到強敵也毫不畏懼。明智的將帥是先有必勝的把握才開戰,而愚昧的將領則是先與敵方交戰再求獲勝的方法。善於克敵制勝的人會順著進軍的道路進行修補,失敗者則為了尋求捷徑而迷失方向,這就是順應和違背事物的本來規律而導致的不同結果。

  將帥應為軍隊樹立威嚴,士兵們全力為軍隊效力,兵勢不輕易動用,一旦動用則勢不可擋,就像巨大的圓石從高處墜落,所有遇到的東西都被擊得粉碎,無法挽救和阻止。因此前面沒有敵人敢阻擋,後面沒有敵人敢追擊,這就是動用兵勢的結果。

  因此出兵打仗應以出人意料的計策為謀略,以非凡的智慧為主導,有剛有柔,能弱能強。能奪取勝利並且不怕犧牲,迅速時如疾風暴雨,舒展時如江海廣闊無邊,穩固時像泰山般巍然不動,神祕莫測如陰陽運行,遼闊如廣袤的大地,充實像無邊的天空,滔滔不絕如江河奔流,周而復始像日、月、星辰的運轉,生與死如春夏秋冬四季之變換,衰落興旺像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無窮無盡。

  將帥用兵以糧草為本,用兵開始就奇正相合,使用各種器械,積聚各種作戰的物資。國家會因此物價上漲而貧困,這是因為軍隊遠途運輸軍需品,因此進攻敵人不宜連續作戰,而要根據自己的實力作戰,如果沒有計劃必將消耗國力。避免無益處的征戰,國家必會安定;而避免失敗的戰爭,國家必會獲得利益。


  善於進攻的軍隊會讓敵人無從防守,而善於防守的軍隊必會讓敵人無從進攻。換言之,善於進攻的軍隊不用武器也能降服敵人,善於防守的軍隊不倚靠堅固的城池,敵人也無法攻破。所以,有高牆深河的防護不能算是堅固,有穿著鎧甲、手持銳利武器的士兵不能算是強大。敵人如果長期堅守,就攻擊其毫無防備的地方;敵軍要與我軍交戰,就趁其不備時出擊;與敵交戰,應該慎選安寨紮營的地方;敵人按兵不動,我軍就從兩翼攻打他;預料到敵人要聚合兵力,就攻打其關鍵部位。在不清楚地理優勢和交戰日期的情況之下,要先多制定幾套作戰的方案,但專為特殊作戰而備的方案要少。並周密考慮以做好準備,而強弱相結合,勇猛和怯懦相助,前後照應,左右偕行,就像常山的蛇一樣首尾相連,攻其中段,首尾都來救助,這是救兵的辦法。

  因此,善於打勝仗的將帥要保持自己的威嚴,胸懷韜略,能夠憑藉不同的地形隨機應戰,並且不事先告訴別人。能夠分析戰局,比較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引誘對方出兵,以觀察敵軍兵力部署的危險性與安全性。並運用各種計謀,判斷對方兵力有多少。而採取行動之前,會先了解敵人戰鬥力的強弱,偵察思考敵方將士的戰鬥情緒,同時用計試探,以了解敵人的防守情況。

  所以行軍打仗要從保全自己、擊斃敵人為出發點,必須避開敵人防守堅固的地方而攻打敵人防守空虛的地方。在高山丘陵地區作戰,不要去仰攻駐紮在高處的敵人;在水上與敵作戰,不應逆著水流;在草地荒原中作戰,不要進入雜草叢生的地方;在開闊的地方作戰,不要放過勢單力薄的敵人;在道路上與敵人相遇,不要放過孤軍深入的敵人。這五個方面,就是用兵打仗中借著有利地形為輔,以取得作戰勝利的有利因素。

  行軍作戰,要取得成功,在於善加運用各種有利的優勢,而招致失敗在於泄露作戰部署。飢餓是因為運輸給養道路遙遠,士兵自己汲井打水是乾渴的表現,勞頓了就會產生煩擾,閒逸了是由於生活平靜,長時間不作戰士兵就會心生疑惑,貪圖小便宜就會產生混亂,後退是由於士兵被處以刑罰,英勇作戰是由於給予獎賞,被迫作戰的軍隊必定是弱軍,軍隊強大是由於用勢,陷於困境是由於被敵人包圍,恐懼是由於首先到達陣地,夜間呼叫是由於驚恐,軍隊混亂是由於將帥無能,迷失方向是由於找不到道路,窮困是由於陷入絕地,失去軍心是由於對待士卒過於殘暴,而成功在於事先預謀。

  因此,揮舞戰旗是為了使全軍井然有序,鳴金擊鼓是為了形成一種宏大的氣勢,設立斧鉞、嚴正軍紀是為了讓全軍上下齊心,申明教令是為了統一全軍的思想,實施獎賞是為了激發將士戰鬥的勇氣,實施刑罰是為了避免奸偽。白天作戰聽不到號令,就利用旌旗來指揮部隊行動;夜晚戰鬥看不見信號,就用火光和鼓聲來指揮戰鬥;如果不聽命行事,就用軍紀迫使他們服從。

  不了解各種地形的利弊,就不清楚各種隨機應變的道理。如果能了解大自然的變化、地理形勢的各種狀況和士兵的所思所想,就能夠獲得成功。了解敵軍的情況必知如何制服敵人,不了解敵人的情況將不知道如何戰勝敵人,一旦不了解敵軍情況,必然屢戰屢敗。所以軍隊在進攻之前,必須先探知敵軍主將的作戰方針。

  擔任間諜的人,必須是部隊的親信、主帥所器重的人。沒有聰明智慧的人不能任用,不是仁義賢能的人不能驅使。善用間諜,便能探知敵方的各種情況,則人民無憂,國家可長保太平。所以,如果想使軍隊在作戰中獲勝,必須預先做好準備,萬不得已的時候才用武力。部隊駐紮時要井井有條,才能確保安全;行軍打仗時要紀律嚴明,才能保持軍容威武。不要存著僥倖之心以為敵人不會前來冒犯,而應倚仗我軍準備充分,使敵人不敢進犯。作戰時,要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以實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整齊的戰旗,威武的鼓聲,一方面與敵人正面刀槍相接,另一方面揮兵從敵後拼殺,並嚴守險阻,紮好營寨,匯集各種有利條件,轉化各種不利因素,這就是治軍的所有道理了。

  【心得】

  本篇論述治軍的原則,治理國家以文為本,治理軍隊則以武為根。軍隊行軍打仗,策略相當重要。將帥的優劣,關係著軍隊和國家的安危。

  優秀的將帥勝不驕,敗不餒,恩威並濟,出奇制勝。他們往往善於分析戰爭的利弊,因地制宜,依時就勢,揚長避短,治理軍隊井井有條,知己知彼,針對來犯之敵巧用各種計謀,因勢利導,創造勝利的條件,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1643年,張獻忠據守的軍事重鎮岳州被明軍攻占,張獻忠急於奪回,但岳州城溝深牆高,易守難攻,起義軍又一時難以調集優勢兵力。該怎麼辦呢?他思前想後,最後決定用計奪取。

  一天,岳州城牆上守望的明軍發現一艘起義軍的大船正順風而來,船上裝滿了軍械糧草。守將立即調派三千兵,登上艦船前去攔截。

  起義軍一見明軍追來,趕緊轉舵逃跑。明軍緊追不捨,很快便追上這艘大船。駕船的起義軍士兵見狀,毀掉船舵,紛紛跳水逃逸。明軍登上大船,見到滿船軍械糧草,十分高興,但大船船舵已壞,無法行駛,遂將船上物資搬上小船,得意洋洋地回城了。

  行不多時,突然從蘆葦叢中衝出無數小船,直撲明軍船隊。裝滿軍械糧草的明軍船艦不易駕駛,亂成一團,傷亡十分慘重。剩下的明軍士兵只好棄船上岸,企圖走陸路回城。豈料岸上也有伏兵,明軍再次遭到圍攻,只有少數殘兵敗將逃回城中。

  經此一役,守衛岳州的明軍主力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剩下的少數明軍無力再戰,只好趁夜逃走。起義軍不發一矢,大搖大擺地進駐岳州城。


  古時作戰,如果敵人城高池深,必增加攻城難度,往往得不償失。最好的辦法就是引蛇出洞,將敵人引誘到城外聚殲。張獻忠正是運用這方法,以滿載物資的大船將岳州城中的明軍主力引至埋伏圈裡,予以聚殲,而岳州城守軍遭削弱後,就再也沒有信心堅守了。起義軍不用一刀一矢便輕鬆地占領全城,這與傷亡萬千、圍攻數月的效果相比,不是天壤之別嗎?

  孔子說: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功也。

  一般而言,在敵對鬥爭中,克敵制勝的方式無非分為強攻和智取兩種。如果強攻硬拼,勢必造成人員傷亡,資財損耗,實力削弱。若能以敵人的薄弱之處進行突破,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益,甚至不發一槍一彈,不費一兵一卒,施謀用計智勝於敵,才是用兵作戰的最佳策略。

  《孫子兵法》說: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諸葛亮在"治軍"中也強調此原理。所謂"不守",包括軍事和心理兩方面。善戰者"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

  漢代有一位頗具盛名的守邊大將,名叫李廣,他不僅武藝出眾,而且善用計謀。侵擾邊境的匈奴人都很怕他。一天,幾十名漢軍騎兵在邊界上巡邏,突然與三個匈奴騎士相遇,對方搭弓放箭,眨眼之間漢軍騎兵紛紛中箭落馬,只有一名軍官負傷逃了回來。

  李廣聽罷負傷軍官的報告,沉吟良久後說:"這些人一定是匈奴中的射鵰人。他們箭法精良,留下來必生後患。"說罷隨即上馬,帶了百餘名騎兵直撲出事地點。

  那幾個匈奴兵正悠然回營,聽到行人追來,大驚,撥馬就要逃走。李廣箭無虛發,"嗖......嗖......"兩箭,就射倒兩人,又一箭再射中剩下那人的坐騎,將其生擒活捉。就在李廣完成任務,準備回營時,遠方地平線上揚起一片煙塵,幾千名匈奴騎兵趕了過來。

  李廣深知這時策馬狂奔也難以逃脫,索性下令全部騎兵直向匈奴大軍逼近,在離匈奴人僅有二里遠的地方,李廣下令士卒解鞍下馬,若無其事地休息起來。

  匈奴人本來就對漢軍小股人馬敢於遠離大營表示懷疑,此時見漢軍竟敢逼近,更加惶恐不安,於是列好陣勢,卻不敢發動攻擊,生怕中了埋伏。

  兩軍相持了半天,匈奴軍中衝出一名騎白馬的將領,想來一探虛實。李廣翻身上馬,領著十幾名騎兵迎上前去一齊放箭,那白馬將領頓時喪命馬下。李廣射殺白馬將領後,仍從容地撥馬轉回陣中,又解下馬鞍,讓戰馬自由吃草,自己卻躺倒在草地上。

  天色漸漸地黑了下來,匈奴看著李廣這些人的奇怪舉動,始終不敢輕舉妄動。半夜,匈奴以為漢軍主力會趁夜包抄過來,便悄悄地撤退走了。

  《孫子兵法》里有一句話:

  敵雖眾,可使無斗。

  有的注釋家解釋為:敵軍雖然眾多,但不了解我軍軍情,戒備還來不及,怎麼敢與我搏鬥呢?李廣巧退匈奴兵,用的就是這個計策。可見,戰爭之事往往不能以常理測度,若能出奇大膽的行動,反而能帶來人們意想不到的結果,李廣退匈奴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