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十二、抓住關鍵,標本兼治

十二、抓住關鍵,標本兼治

2024-09-12 19:33:29 作者: 宋濤
  【原文】

  治亂之政,謂省官並職,去文就質也。夫綿綿不絕,必有亂結;纖纖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

  故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軍之亂,紛紛擾擾,各唯其理。

  明君治其綱紀,政治當有先後,先理綱,後理紀;先理令,後理罰;先理近,後理遠;先理內,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未;先理強,後理弱;先理大,後理小;先理身,後理人。

  是以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內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則弱伸,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此乃治國之道也。

  【譯文】

  治理亂世的宗旨,是要減少冗員、精簡機構,除掉不必要的表面形式而講求實質。如果遇事優柔寡斷,必然被事物所困;對微小的錯誤不改正,必然會釀成大禍。治理國家,如果不遵守三綱,不整頓六紀,那麼自然會導致更大的禍亂。

  所以治理國家的人,就好比畫圓形不能不用規,畫方形不能不用矩,治理本業不能不治末業,從事政治不能放棄原則,若能如此,則各種事業都能成功,各種功業也能保持長久。軍隊裡的變故,紛紛擾擾,錯亂不堪,肯定有其原因。

  如果是傑出的君主整頓綱紀,其方法應當有主有次,先治理三綱,然後整頓六紀;先申明法令,然後付諸實施;先治理眼前緊要的,再治理將來的事;先安定內部,然後再應付外面的事務;先治理根本,然後治理其他細枝末節;先對付強敵,然後殲滅次要對手;先處理大的方面,然後再處理小的方面;先要把自己的各方面處理妥當,然後才去治理別人。

  所以三綱得到治理,六紀自然清明;法令得到了申明,處罰就可實施;眼前的問題得到了良好的解決,就為長遠問題的解決打下了基礎;內部得到了治理,對外出必然順利;根本得到治理,其他細節處理起來就沒有阻力;強敵被打敗了,弱敵自然會歸順;大的方面得到了整治,小的方面治理起來自然順利;對上級官員的整治落實了,那麼下級官員就能作風正派;自身行為端正,別人就會敬重你,這就是治理國家的原則。

  【心得】

  治理國家,必須精兵簡政,解決問題要"去文就質",不要只顧追求形式和表面的東西,而要加強法制,做到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要抓住問題的關鍵,標本兼治,分清主次,推己及人,唯有這樣國家才能強大,才能凝聚民眾和軍隊的戰鬥力。

  宋朝建國時,宋太祖選練19.3萬人組成禁軍,成為作戰的精銳部隊。但到了太宗,不斷招募禁軍,使人數增加到35萬,真宗時增加到43.2萬人。仁宗時,對西夏用兵,還大量從各路郡縣招募兵士補充禁軍,使人數激增到82.6萬人,全國軍隊的人數總計達125.9萬人,變得空前龐大,宋朝用來養兵的費用,高達全部賦稅收入的十之七八。

  後來招募的士兵數量過於龐大,所以難以進行常規訓練,許多士兵從沒聽過戰鼓,不識戰陣。陝西沿路的騎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馬。從南方調來的禁軍,自稱不知如何作戰,見到敵人就心寒膽顫。

  據說,西夏聽說宋兵多為禁軍,就舉手相賀,認為必勝。最後,禁軍由於冗龐而虛弱,不堪一擊。宋朝不僅有一個龐大而虛弱的軍隊,官僚體系由於過分龐大而變得腐敗不堪。

  到宋朝統一後,舊官加上新官,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而真宗以後,由於官員不斷增多,機構日趨龐大。而科舉取士也越來越多,真宗下詔:"去歲天下舉人數逾萬人,考之際,謬濫居多。"

  但就在這一年,真宗親試舉人,進士、諸科共1800多人。仁宗一朝,共13次科舉,取進士4000多人,諸科5000多人。中舉者都陸陸續續加入各級官員的行列。科舉以外,還有"恩蔭"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孫、親屬、姻親,甚至門客都可由"恩蔭"受官,數量極大。

  仁宗時,出生不滿周歲的嬰兒,有的還在襁褓之中,就有官做。在1047年,單是屬籍皇族授官的就有1000多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家族也都授官。此外,朝廷還公然賣官,如出錢6000貫給予薄尉官,萬貫給殿直官,致使官員越來越多、越來越濫。

  真宗時,一次裁減各路官吏就高達19.58萬多人。沒有裁減的,當然數倍於此。真宗以後,官員又不斷增加,當時有人指出:

  自古濫官,未有如此之多。

  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中,朝政難以被有效的治理,因而使得官場異常腐朽。由於各地大批的官員沒有規定的俸祿,因此貪污行賄成為合法的收入。官員們"以受賄為生,往往致富"。這些宋朝自上而下的大批官員,遇事因循苟且,賄賂成性,奢侈腐化,朝廷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使得宋朝積弱不振,在面對敵人來犯之際,無力抗衡,而屢受內憂外患之苦。如此看來,確實應該精兵簡政了。

  在抗日戰爭最困難時期,八路軍便採用了精兵簡政這一策略。1940年百團大戰後各個部隊減員嚴重,官多兵少的現象十分突出,而戰鬥部隊的缺額卻因人員不足而得不到及時的補充,而且也不能另外再補充人員了,因為根據地的經濟狀況很差,已經無力再承擔更多人員的生活負擔。

  現象十分明顯,一頭多一頭少。多的不能產生戰鬥力,少的又不能勝任日益艱苦的鬥爭要求。結論也十分明顯,要削多補少,要削腫治臃。

  經過1941年和1942年這兩次大規模"肅正作戰"和一系列一般性掃蕩,岡村寧次在華北初步得手。

  八路軍正規部隊被迫撤至更深遠的山區,有些主力部隊化整為零,以敵後武工隊的形式留下來堅持鬥爭。由於根據地面積銳減,無法供應龐大的部隊和各類機關的給養,出於這個最基本的原因,我軍開始實行"精兵簡政"。

  真正使各級領導認識到必須下大力氣抓精簡,還是1942年5月反"掃蕩"之後。這次"掃蕩",八路軍總部因為機關龐大,行動遲緩,被日軍包圍。經過苦戰,雖擺脫了敵人,但左權卻在突圍過程中犧牲了,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129師在其後的反"掃蕩"作戰中,也因後勤梯隊龐大,致使在突圍過程中遭受了損失。

  這次總結經驗教訓說:

  目前我們須得變一變,把我們的身體變得小些,但是變得更加紮實些,我們就會變成無敵的了。

  並一針見血地指出:

  敵後抗戰能否長期堅持的最重要條件,就是這些根據地居民能否養活我們,能否維持抗日的積極性。

  我黨政軍均應了解,假若民力很快消耗,假若老百姓因負擔過重而消極,而與我們脫離,那麼不管我們其他政策正確與否也無濟於事。

  而精兵簡政,解決了機構龐大和受到戰爭破壞的社會經濟缺乏足夠承受能力之間的矛盾,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是使我各抗日根據地能夠渡過極端困難時期的一項重大措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