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諸葛亮奇謀術> 十三、規範自身,再去教育別人

十三、規範自身,再去教育別人

2024-09-12 19:33:32 作者: 宋濤
  【原文】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夫釋己教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

  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後乃行其令。身不正則令不從,令不從則生變亂。故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不教而戰,是謂棄之。

  先習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習其旌旗指麾之變,縱橫之術;二曰,使耳習聞金鼓之聲,動靜行止;三曰,使心習刑罰之嚴,爵賞之利;四曰,使手習五兵之便,鬥戰之備;五曰,使足習周旋走趨之列,進退之宜;故號為五教。

  教令軍陳,各有其道。左教青龍,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後教玄武,中央軒轅。大將軍之所處,左矛右戟,前盾後弩,中央旗鼓。旗動俱起,聞鼓則進,聞金則止,隨其指揮,五陳乃理。

  正陳之法,旗鼓為之主:一鼓,舉其青旗,則為直陳;二鼓,舉其赤旗,則為銳陳;三鼓,舉其黃旗,則為方陳;四鼓,舉其白旗,則為圓陳;五鼓,舉其黑旗,則為曲陳。直陳者,木陳也;銳陳者,火陳也;方陳者,土陳也;圓陳者,金陳也;曲陳者,水陳也。此五行之陳,輾轉相生,行對相勝,相生為救,相勝為戰,相生為助,相勝為敵。

  凡結五陳之法,五五相保,五人為一長,五長為一師,五師為一枝,五枝為一火,五火為一撞,五撞為一軍,則軍士具矣。

  夫兵利之所便,務知節度。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壯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糧牧,智者為謀主。鄉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習陳,三鼓起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聞鼓聽金,然後舉旗,出兵以次第,一鳴鼓三通,旌旗發揚,舉兵先攻者賞,卻退者斬,此教令也。

  【譯文】

  教令的原則,在於上對下進行指導,與法規不符的就不談論,不合乎道義的事就不去做。上級的行為處事,是百姓所關注的。如果對自己放縱卻去教導別人,這是違逆施政;必須先規範自己的行為再去教育別人,這是順應施政。

  所以一國之君,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德行,然後才能向下級發號施令,如果自己不以身作則,則會有人不服從他的命令,而命令如果得不到服從,混亂的局面一定會產生。因此身為一國之君,應該考慮教導在先,施行處罰在後,如果不經教練就讓部下參加戰爭,無異於拋棄他們。

  用兵打仗的方針,首先要對士兵進行訓練,其中有五項法則:第一,要讓士兵熟悉戰旗指揮的變化,縱橫穿插的方法;第二,要讓士兵熟悉各種鑼聲和鼓聲,知道聽到何種聲音應該採取何種行動,何種聲音應該停止;第三,要讓士兵清楚刑罰的威嚴、獎賞的好處;第四,要讓士兵熟練使用各種武器,充分做好戰鬥的各種準備;第五,要讓士兵熟悉轉身、迴旋、快跑、慢走的各種行列,知道何時應該前行,何時應該後退。這些稱作五教。

  而教練軍隊布陣,也有各種方法。左軍教部隊布置青龍陣,右軍教部隊排列白虎陣,前軍教部隊布設朱雀陣,後軍教部隊擺列玄武陣,中軍教部隊布列軒轅陣。軍中主帥的位置也有講究,左邊排列持矛的士兵,右邊布置拿戟的兵,前面布置拿盾的士兵,後面布置拿弓弩的士兵,中央排列戰旗、擺設戰鼓。看到戰旗揮舞,全軍就立即開始行動;聽到戰鼓響起,全軍便向前衝鋒;聽到鑼聲響起,全軍就立即停止進攻,聽從將帥的調遣,五陣就能井然有序。

  布好軍陣的方法,要以旗鼓為主導。聽到第一陣鼓聲,舉起青旗,士兵就擺出直陣;聽到第二陣鼓聲,舉起紅旗,士兵就擺出銳陣;聽到第三陣鼓聲,舉起黃旗,士兵就擺出方陣;聽到第四陣鼓聲,舉起白旗,士兵就擺出圓陣;第五陣鼓聲響起,舉起黑旗,士兵就擺出曲陣。直陣就是木陣,銳陣就是火陣,方陣就是土陣,圓陣就是金陣,曲陣就是水陣,這就叫做五行陣法。它們相互轉化,互為依存,互相對應,互為勝負。互為依存的就叫做"救""助";互為勝負的就稱作"戰""敵"。

  一般布置五陣的辦法,以五為一個單位,互相保護。五個人成為一個長,五長成為一師,五師成為一枝,五枝成為一火,五火成為一撞,五撞成為一軍,如此一來,軍隊的組織編制就完備了。

  行軍打仗要想充分發揮威力,必須善於指揮調度,個子矮的士兵使用矛戟之類的武器,個子高的士兵使用弓箭之類的短兵器,身強體壯的人護衛旌旗,勇敢的人敲擊鑼鼓,身體瘦弱的人從事糧草的給養,聰明的人出謀策劃,鄉里互相支援,隊伍之間互相保護。一鼓敲過,整頓好隊伍;二鼓過後演習軍陣;三鼓響過之後吃飯用餐;四鼓敲後申明軍紀;五鼓敲後全軍出發。

  先聽鑼鼓聲,然後舉起各色旗幟。用兵出戰,依照順序行動。鼓聲響過三遍之後,旌旗飄揚,對於高舉武器向前進攻的士兵應該給予獎賞,對於後退逃跑的士兵應該立即處斬,這就是教令。

  【心得】

  君王教導群臣,將軍教導士卒,如果能夠親身躬行、身先士卒、以身作則,法令就容易施行,同時要教導士卒能熟悉軍隊作戰的各種號令,掌握好具體排兵布戰的作戰技巧,這樣就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

  關於以身作則,在《後漢書》中說得相當好: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如果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而去教導下屬,那麼法令就會有人不去遵從,混亂的產生也就源於此了。

  在位24年之久的隋文帝,深知要使得群臣和百姓真心服從自己,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在《隋書》中說他:

  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域之內宴如也。

  雖然史家的這種褒辭難免有溢美之處,但也不會離事實太遠。正因為隋文帝注重節儉,並以身作則,所以他所推行的節儉政策很快就普遍實施了,豪強官吏都不敢過分做惡,這也是他改善政治和保全國家的一個根本條件。

  其後的隋煬帝雖然繼承了隋文帝積累的巨量民力和財富,卻忘記"身不正則令不從、令不從則生變亂"的道理,開始荒淫奢侈的生活和殘虐的暴政統治,終於喪失了隋朝的江山。

  而1626年,努爾哈赤率領三十萬大軍西渡遼河,兵臨寧遠城下。當時守城的明朝大將袁崇煥手下只有一萬多人馬,其中還有一部分人受到高第撤軍的影響而士氣低落。

  袁崇煥希望能在寧遠和後金的大軍決一死戰,於是他把全城的將士集合起來,當眾刺破手指寫了血書,立誓自己要和寧遠城共存亡,將士們深受感動,都表示要和他一樣奮戰到底。

  1月24日,努爾哈赤命令部隊開始向寧遠城進攻。袁崇煥親自站在城頭上指揮作戰,命令士兵們用弓箭和石頭打擊敵人。當努爾哈赤的士卒強攻到城牆下,企圖挖掘出缺口攻城時,袁崇煥又下令用西洋大炮炮轟對方。

  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後金軍死傷無數,努爾哈赤本人也中箭受傷,眼看大勢已去,後金只得撤軍而逃。袁崇煥又率領將士們殺出城去,乘勝追擊,再次殲滅後金士卒一萬餘人。

  身經百戰的努爾哈赤在兵敗寧遠之後嘆息道:"我從25歲帶兵作戰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沒想到這個寧遠卻攻不下來。"半年之後,心情憂鬱的努爾哈赤患病而死。

  上樑不正下樑歪,隋煬帝本身是一個荒淫無度的君主,怎麼能夠教導臣子們以清廉來輔佐朝政呢?袁崇煥身先士卒,誓與寧遠城共存亡,士卒們自然聽從號令、堅守疆土,也才能創造出以一萬兵馬擊敗努爾哈赤三十萬大軍的奇蹟。

  《論語》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六韜》云:

  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銳;將不智,則三軍大疑;將不明,則三軍大傾;將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將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將不強力,則三軍失其職。故將者人之司命,三軍與之俱治,與之俱亂。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

  諸葛亮《將苑》云:

  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

  可見,將帥應以身作則,率身勵士,上行下效,這樣,才能做到強將手下無弱兵。這個謀略不僅應用於軍隊,而且對治國興邦、富國強民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