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新婚寶典> 三、科學育兒

三、科學育兒

2024-09-12 19:36:00 作者: 張南
  新生嬰兒優育要點

  新生嬰兒必須精心護理,儘管非常複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母子皮膚直接早接觸、多接觸。

  2早開奶,多吸吮,餓了就餵。

  3多摟抱,多撫摸,多說話,多微笑。

  4尊重個性,讓寶寶充分享受母親。

  5看臉譜,握搖鈴,聽音樂。

  6學「逗笑」,學抬頭,學「爬行」,學「走路」。

  7寶寶哭聲的「翻譯」與處理。

  8留心視聽能力,護理臍帶預防感染。

  9生後15天開始口服魚肝油滴劑。

  10出生接種卡介苗、B肝疫苗。

  11滿月常規檢查,注射第二針B肝疫苗。

  正確進行母乳餵養

  掌握嬰兒需要乳量

  從解剖學上來看,所有母親都適合餵養她們的嬰兒,母親的乳汁最適合嬰兒。乳房產生的乳汁是嬰兒的天然食物,嬰兒不會拒絕食用。就身體而言,母親是完全能夠餵養她的嬰兒的:乳房的大小和你可產生的乳量無關。乳量乃取決於你的嬰兒的攝食量多少,因此,供給和要求也是如此。嬰兒攝食的乳量越多,母親的乳房產生乳量也越多。

  新生兒需要的乳量為:每450克體重每日需要50~80毫升。所以,一個3公斤的嬰兒每日需要400~625毫升。你的乳房可在每次哺乳3小時後產生乳汁40~50毫升,因此,每日產奶720~950毫升是足夠的。

  掌握開始餵奶的時間

  母親第一次給寶寶餵奶叫「開奶」。

  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人們大多強調母親產後非常疲勞,需要一段時間休息,所以一般應在嬰兒出生後6~12小時才開始餵奶,好像這樣才有利於母親。

  其實,早開奶有利於母子的健康,產後儘早讓孩子吮吸母親乳頭,新生兒強有力吸吮是對乳房最好的刺激,餵奶越早越勤,乳汁分泌得越多。新生兒出生後第一個小時是敏感期,而且生後20~30分鐘內,嬰兒的吸吮反射最強。因此,母乳餵養的新觀點提倡產後1小時內即開奶,最晚也不要超過6小時。早開奶存在許多好處:

  母親產後泌乳必須依靠嬰兒對乳頭的吸吮刺激。寶寶儘早吮吸乳頭,能促使早下奶,下奶快。

  加快母親子宮復位,早止出血。嬰兒吸吮引起催產素的分泌,可使產後子宮收縮,加快復位,有助於產後出血儘早停止。

  使嬰兒早獲免疫能力。早餵奶,寶寶可以獲得初乳中大量的免疫物質,加強嬰兒抵抗疾病的能力。

  早日密切母子感情。新生兒敏感期正是建立母子間感情聯繫的最佳時期,新生兒出生後母子接觸的時間越早、母子間感情越深,孩子的身心發育就越好。

  能夠及時補充嬰兒從母腹到人間的生理斷層,能夠儘快獲得生理需要,特別是水分、營養的及時補充,有利於嬰兒成長的連續性。

  做好母乳餵養的準備

  在分娩前就應該決定是否採用母乳餵養嬰兒,這樣就可為母乳餵養做準備和計劃。過去有人建議婦女可用兩個指尖搓動,或用其他物品碾壓乳頭,甚至用指甲刷擦洗乳頭,使之變硬。使乳頭變硬的這種方法已被視為不重要的了。如果有的乳頭凹陷的話,必須採取特別措施,如遇乳頭完全扁平的情況,嬰兒就不能啜住乳頭,這種情況是十分罕見的。但是如果確實是乳頭凹陷的話,可以穿著胸罩使乳頭稍為凸起。

  如果孕婦在醫院分娩,入院時就應告訴看護人員,說明自己打算用母乳餵養嬰兒,一定要求醫護人員幫助。必要時可要求看護人員或護士長,請她們坐下來和你詳談有關嬰兒餵養方法,以及當場提出一些有關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的詳細意見,多聽取醫生的建議。

  母嬰初次接觸

  嬰兒一出世,就試著給嬰兒吸吮乳房,這對母親和嬰兒都有好處。如果在醫院的產房裡,可以要求把嬰兒放在自己的胸部。上述做法有兩個重要因素:自然地吸啜刺激荷爾蒙(即「催產素」)的產生。一旦嬰兒誕生後,這種激素使子宮收縮和嬰兒分娩後不久排出胎盤。出生後不久,讓嬰兒吸啜也有助於形成一個很強烈的結合感情。嬰兒偶然會有阻塞現象,不必擔憂,吸啜的自然反射是很強烈的,嬰兒出生後即有吞咽的能力。


  正確進行初乳餵養

  嬰兒分娩後72小時,乳房不產生乳汁,而產生一種稀薄的、黃色的液體,名為「初乳」。初乳的成分是由水、蛋白質和礦物質組成。當嬰兒出生後頭幾天母親還沒有乳汁分泌之前,初乳可滿足嬰兒所有的營養需要。初乳也含有非常寶貴的抗體,能幫助嬰兒抵禦諸如脊髓灰質炎、流行性感冒和腸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初乳還附帶有一種輕瀉的作用,有助促進排出胎糞,所以一定要給嬰兒餵初乳。頭幾天應規則地把嬰兒抱在胸前,一是餵哺初乳,二是使嬰兒習慣伏在胸上。如果在一間設有「母嬰房」(即把嬰兒交給母親照看)的醫院裡,並且醫務人員確實鼓勵按要求用母乳餵養嬰兒,這樣就更好了。每當嬰兒啼哭時,可把他抱起靠近乳房,開始時每側乳房僅吸幾分鐘,這樣,乳頭不會酸痛。如果嬰兒是放在醫院嬰兒室的,應該告訴醫務人員,請她們把嬰兒抱來餵養,不要用奶粉餵養,一定要餵養初乳。

  做好排乳反射準備

  嬰兒吸吮乳房時,母親的腦垂體腺受刺激而激發「排乳反射」,母親能夠感到這種反射。事實上,每當母親看見嬰兒或聽到嬰兒聲音的時候都可能促使泌乳,乳汁可從乳頭射出,為餵奶做好準備。

  正確抱持嬰兒

  母親正確的抱持嬰兒是用手臂懷抱嬰兒,將他的頭放在自己肘彎部,用手托住他的背部和臀部,切勿向前俯身把乳頭塞到嬰兒嘴裡。如果手臂抱住嬰兒時他仍離乳頭太遠,可嘗試在自己膝上放一個枕頭使他躺在上面,但嬰兒的頭部仍要用臂彎托持。另一個方法是交叉雙腿(俗稱「二郎腿」),用膝部支持著自己抱持嬰兒的手臂,讓嬰兒的手臂能隨意觸摸到乳房一一一對這種親密感是非常愉快的。

  掌握嬰兒覓食反射

  母親頭幾次抱著嬰兒靠近乳房的時候,應該幫助和鼓勵嬰兒尋找乳頭。

  用雙手懷抱嬰兒並在靠近乳房處輕輕撫摩他的臉頰。這樣做會誘發嬰兒的「覓食反射」。嬰兒將會立刻轉向乳頭,張開口準備覓食。此時,如把乳頭放入嬰兒嘴裡,嬰兒便會用雙唇含住乳暈並安靜地吸吮。許多嬰兒都先用嘴唇舐乳頭,然後再把乳頭含入口中。有時,這種舐乳頭的動作是一種刺激,往往有助於擠出一些初乳。

  過幾天,嬰兒就無須人工刺激了,嬰兒一被抱起靠近母親身體,他就會高興地轉向乳頭並含在口裡。

  母親不要用手指扶持嬰兒的雙頰把他的頭引向乳頭。他會因雙頰被觸摸受到不一致的引導而弄得不知所措,並拚命地把頭從這一側轉到另一側去尋找乳頭,這就是嬰兒跟著感覺走。

  正確抱持嬰兒哺乳

  每次把嬰兒放到乳房上時,應力圖將乳頭正確地放入他的口內,這樣做:第一,只有嬰兒將大部分乳暈含在口內,才能順利地從你的乳房吸啜出乳汁。嬰兒以吸和啜兩種活動方式從你的乳暈周圍形成一個密封環,當吸食時,嬰兒的舌將乳頭推向口腔頂部(上齶),乳汁是在有節奏地一吸一擠的情況下被吸出來。只有當嬰兒對乳暈後方的輸乳管施加壓力,乳汁才能順利地流出來。第二,如果乳頭能正確地放入嬰兒的口腔內,那麼,乳頭酸痛或皸裂就可以減少至最低限度。嬰兒有很強的吸啜能力,如果他沒有含著乳暈而只有乳頭在嬰兒的口內,他能有效地切斷輸乳管的通道,這時就幾乎沒有乳汁流出了。這樣乳頭就變得酸痛異常,結果乳汁的供應就由於乳汁沒有被吸出而減少。這樣,嬰兒將會很自然地吸不到乳汁,並由於飢餓而發脾氣。

  做好母嬰哺乳配合

  一旦嬰兒在愉快地吸乳時,母親就應安靜下來看著他。如果他的眼睛張開,母親應和他相對而視。當嬰兒吸乳時,母親應對他微笑和輕輕地細語閒談,這樣,他就會把看到母親的臉、聽到母親的聲音和聞到母親皮膚的氣味聯繫起來而高高興興地吃奶。母親和嬰兒的協調配合,非常有利於母嬰情感的培養。


  兩側乳房輪換哺乳

  嬰兒吸啜在最初五分鐘內是最強烈的,此時,他已吸食了80%。一般地說,每一側乳房哺乳時間的長短視嬰兒的吸啜的興趣而定。但是,通常不超過10分鐘。大概到達上述時間,乳房已被排空,雖然可能還對吸啜感到津津有味,但你會發現嬰兒對繼續吃乳已不感興趣:他也許開始玩弄你的乳房,將乳頭在口內一會兒含入、一會兒吐出;他也許轉過臉去,也許入睡。當嬰兒顯露出在一側乳房已吃飽時,應把他輕輕地從乳頭移開,把他放在另一側乳房上,如果他吸啜兩側乳房之後睡著的話,他可能已經吃飽了。母親要想知道他的睡著是否由於吃飽的緣故,只要看他是否在約10分鐘後醒來又再次吃奶就知道了。同樣地,如果嬰兒看來只從一側乳房中吸食已能滿足他的需要量的話,那麼,下次餵奶時,一開始應換用另一側乳房哺乳。

  哺乳不要移動乳房

  切勿將吸食中的嬰兒從乳房拉扯開一一一這樣做只會弄傷乳頭。為了把吃奶中的嬰兒移開,可穩定地輕壓他的頦部使他鬆開口。另一辦法是用手指滑入乳暈和嬰兒頰部之間,將小手指放入嬰兒的口角內。上述這兩種方法都會使他的口張開,並且使乳房容易滑脫,而不必使用其他方法把乳頭弄出來。在頭幾天裡,這些做法十分重要,因為乳頭需要變硬以利哺乳。

  掌握母乳餵養姿勢

  母親可以按自己選擇的姿勢餵哺嬰兒,只要他能夠含住乳頭和自己覺得舒服、輕鬆自如就是。可以實踐各種方法並採用感覺最自然的一種。在一天以內要改換各種授乳姿勢一一一這樣做將會保證嬰兒不會僅向乳暈的一個部位施加壓力,並且儘量減少輸乳管受阻塞的危險。

  如果坐著授乳,一定要位置舒服。

  必要時,用軟墊或枕頭支持雙臂和背部。

  躺在床上餵乳也很好。特別是在頭幾周和晚上,沒有理由不這樣做。母親應採取側睡姿勢,如希望更舒服,則可墊上枕頭。輕輕地懷抱嬰兒的頭和身體緊靠你的身旁。可能需要把嬰兒放在枕頭上,使他的位置高一點以便吸吮乳頭,但是較大的嬰兒應該躺在床上並靠在母親身邊。保證母親臀部下側的肌肉不受扭曲或拉得太緊,因為這樣會使奶流減慢。另一種辦法就是在母親手臂下墊個枕頭,把嬰兒放在枕頭上,讓他的雙腿放在母親後方。嬰兒面向母親的乳房,而手可以托住他的頭部。

  開始時,母親所選擇的授乳姿勢可能受到分娩影響,例如,若做過會陰切開術的話,就會覺得坐起來非常不舒服,因此,側臥授乳更為適合。同樣的,如果做過剖腹產手術,腹部就太柔嫩以致不適宜讓嬰兒躺在上面,因此要把嬰兒的腳放在臂下的位置,或把他放在床上靠在自己身旁的位置授乳。

  把握母乳餵食次數

  嬰兒因為身體幼小需要多次餵食。母乳餵養的嬰兒可能比奶粉餵養的嬰兒餵食次數更多,這是由於前者吸收乳汁更快。

  嬰兒應按要求餵食。父母親很快就學會辨別嬰兒飢餓時的啼哭聲。新生嬰兒每兩小時需要餵奶一次,一天餵的次數多達8~10次。嬰兒長大至1個月左右,通常每3小時進食一次;約2~3個月左右,則每四小時餵食一次。

  大多數3個月大的嬰兒在晚上餵食後都睡一整夜,但不應考慮放棄晚間哺乳,除非嬰兒一直睡覺不醒。

  掌握夜間哺乳知識


  要滿足嬰兒對食物的要求,就應增加哺乳時間,但每次最少哺乳要用30分鐘,這樣,24小時就花去了3個小時。由於夜間哺乳比其他事情更為重要,因此,母親往往為照料嬰兒而弄得疲倦不堪和精神緊張,一天睡不上幾個小時,母親的睡眠方式在很長時期內會被破壞。所以,母親應在白天和晚間爭取充分的休息,作為丈夫應該協助妻子,並且幫助妻子做一些家務事。在撫育孩子方面,妻子和丈夫應該是平等的,當妻子進行大部分授乳工作時,丈夫就應該為嬰兒做些其他的才對。

  實際上,雖然母乳餵養在夜間哺乳不應完全是丈夫責任。如果嬰兒睡在另一間房裡,一旦嬰兒啼哭,就可請丈夫把他抱來喂,並且在餵完奶後把他抱回嬰兒睡房和換尿布。

  適當減少夜間餵食

  嬰兒在體重達到45公斤的時候,他才能一次睡眠5個小時以上,不會因飢餓而醒來。嬰兒的體重一旦達到上述標準,就可嘗試把兩次授乳之間的時間延長,以便能獲得6小時安靜的睡眠,並能順利地停止凌晨給嬰兒餵乳,嬰兒有他自己的吃奶規律,但一般地說,巧妙地省去嬰兒最後一次餵乳是合理的,以便自己能按規定的時間睡覺。但是要靈活處理,也許嬰兒不想停止凌晨的哺乳,無論怎麼樣力圖改變哺乳程序,他還是醒來就飢餓了。

  母乳餵養須知

  嬰兒在吸乳時一定要能自由呼吸。如果乳房很大,有可能使嬰兒出現窒息的危險,可輕輕地把乳頭拉開一點。

  由於母親的排乳反射相當有效,以至一旦嬰兒吸乳時,乳汁流出太快並嗆著他。母親可事先擠出一些乳汁使乳量減慢。如果乳量很多,可在乳暈上、下部位施壓以減少乳量。

  如果不是在哺乳而乳汁大量湧出時,可用手掌心或手跟部壓住乳暈,這種方法可止住奶流。

  嬰兒人工餵養

  如果母親沒有奶或者因母親生病不能、不宜餵奶時,那麼就只有採用人工餵養了,餵嬰兒鮮牛奶或全脂奶粉。

  必備器具

  奶瓶2、3只:最好選擇口大圓型、耐熱玻璃做的,容易洗刷,用開水煮也方便。

  奶嘴3、4個:選擇不太硬、大小與母親乳頭相同的。奶嘴上的眼兒不要過大或太小。把奶瓶倒過來,乳汁以5~6厘米的間隔滴落的就可以。

  奶嘴罩:需能用開水煮的。

  計量勺和刮平刀。瓶刷。


  長筷子和瓶夾子。

  消毒器:蒸煮器也可用鍋代替。

  食品盒:將調用具放置在一起,用起來方便。碟子或盆、搪瓷盤。

  擦試布。

  奶瓶用的洗滌劑。

  小型奶瓶:用來餵果汁和涼開水。奶粉盒。

  器具消毒

  嬰兒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照顧嬰兒者和穿帶在身上的用品必須清潔。特別是調乳器具是直接入口的東西,更需充分注意,每一次都要認真地消毒,雖然麻煩些,但在出生後3個月內必須實行。

  消毒方法有開水煮、藥品消毒、熏蒸等形式,最常見的是用開水煮消毒。具體消毒方法如下:

  餵奶後立即用專用洗滌劑把奶瓶和奶嘴洗淨,仔細涮一涮。

  在消毒用的鍋里盛滿水,將奶瓶、計量勺、刮平刀、瓶夾子放進去,點上火,在開水裡煮5~6分鐘。用蒸煮器要10分鐘。

  奶嘴的消毒有3分鐘就行,以停火前3分鐘放進去。

  如果馬上就要調乳的話,不管消毒用的是鍋還是蒸煮器,都應在盤上鋪上擦試布,用長筷子將器具夾出放在上面,把水控幹才可使用。

  調製方法

  鮮牛奶的調製一一一主要有稀釋、加糖、煮沸三個步驟:


  1.稀釋:新生兒2周內按2:1(2份鮮牛奶加1份溫開水或米湯)、3周內3:1、4周內4:1稀釋,滿月後不可稀釋。若當地市售奶質較稀,寶寶吃奶後不久便有飢餓表現,可適量少加水或不加水以大便正常,無奶瓣為準。

  2.加糖:100毫升稀釋好的鮮牛奶加5~8克糖(約半湯匙)。

  3.煮沸:把寶寶全天吃的奶按餵奶次數和定量分裝在奶瓶內蓋緊,將奶瓶置於加冷水的鍋中,水面稍高出奶面,煮沸3~5分鐘後取出,將奶瓶放在冷水中冷卻,然後放冰箱中保存。餵時將奶瓶置熱水杯中加熱即可。

  按容積稀釋的比例為1:4,即1平匙奶粉加4匙水。調製時,可先用少量開水將奶粉化開,再加適量水調勻即配成與鮮牛奶相同的濃度,再按調製鮮牛奶的方法加糖煮沸。全脂甜奶粉則不必再加糖。

  餵養方法

  1.選用直式奶瓶,橡皮乳頭孔大小須適宜,一般以奶瓶倒置乳汁能一滴一滴地連續滴出為宜。

  2.溫度適宜:哺乳前滴乳汁於手腕內測試溫度,以不燙手為宜。

  3.哺乳姿勢:母親的坐姿要像母乳餵養一樣,體位舒適,肌肉放鬆,抱起寶寶置半坐位,並使寶寶身體和母親身體密切接觸,讓寶寶依偎在母親裸露的乳房上吸奶瓶,使寶寶獲得安全感和舒適感。

  4.乳汁要充滿乳頭以免吸入空氣。

  5.哺餵完畢應抱直寶寶,用手輕拍寶寶背部,將吸入空氣排出以防溢奶。

  餵養次數

  一般每天餵奶6~7次,每次持續約5~20分鐘;2周內新生兒每次餵量約50~100毫升;2周后每次餵量約70~120毫升。

  注意事項

  配乳及哺乳前必須洗淨雙手,奶粉配製必須用開水。

  每個寶寶對牛奶的需要量個體差異很大,應靈活掌握,以吃飽並能消化為度,不必嚴格限制。


  奶液的調製量和濃度要適宜,過稀過少、過濃過多可引起寶寶營養不良或消化紊亂。兩次餵奶之間應補給適量溫開水、鮮果汁及菜汁。奶瓶中剩餘乳汁不能再喂,可由母親飲用。

  要特別注意奶瓶、乳頭、匙、碗、杯等食具消毒。每次用後應刷清洗淨,置鍋內煮沸消毒。橡皮奶頭煮沸3分鐘即可,其他食具應煮沸10分鐘。可多備幾隻奶瓶、奶頭,每天集中消毒一次備用。奶粉要在每次餵奶前現調。

  奶粉罐不要放在冰箱裡。

  奶粉開罐10天以上的不要再使用。

  奶粉罐要蓋嚴實,不要把勺一直放在罐里。

  不能用煉乳、麥乳精、糕乾粉、米麵糊等食品來代替母乳或牛羊奶。這些食品都以含糖為主,蛋白質含量不足,長期用這些食品餵嬰兒會使嬰兒虛胖,發生營養不良、貧血、抵抗力下降等現象。

  嬰兒混和餵養

  母乳餵養如不能滿足嬰兒的需要,那麼就進行混和奶粉餵養,這種方法叫混和餵養。採用混合餵養,只限於母乳確實供不應求,或者母親有事實在無法哺乳時,就必須進行混和餵養。

  混和餵養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比較適用母乳不足而有時間的媽媽。

  每次哺乳時,先餵5分鐘或10分鐘母奶,然後再用人工營養品來補充不足部分;

  根據乳汁的分泌情況,每天用母乳餵3次,其餘3次或4次用人工營養品來餵食。

  如果想長期用母乳餵養,最好採用這種方法。因為每天用母乳餵食,不足部分用人工營養品補充的方法可相對保證母奶長期不斷。

  第二種方法適用於有工作的媽媽。

  混合餵養中所使用的奶粉量:每次餵了母奶後,再用奶粉調50~60毫升,如還想吃,可再加20~30毫升。如果吃完母奶後,再喝的奶粉量達100毫升以上的,證明母乳嚴重不足,遇到這種情況,不如改為人工餵養更好些。


  嬰兒補充餵養

  雖然按要求進行母乳餵養,但有的情況下必須補充一些奶粉餵養。例如,乳頭很酸痛或輸乳管堵塞。如果這種情況確實出現,可先用未受影響的(健側)乳房餵他幾成飽,然後再用奶粉餵奶作補充。若出現任何餵養不足的情形,應該給予補充奶粉餵養,若按要求餵養的話,餵養不足是不可能發生的。

  每當需用奶粉餵養時,必需把所有餵養用具進行消毒,並按配製奶粉說明調奶。需用的奶粉量可按奶粉罐上指示,根據嬰兒體重配製。

  關於補充奶粉餵養是有某些缺點的,這是由於嬰兒習慣了吸啜乳頭而往往不喜歡塑料奶嘴。但是,如果嬰兒拒絕奶粉的時候,而不知道他是否不喜歡奶嘴或者不餓。如果堅持這樣做下去,他最後會習慣奶粉的,特別在飢餓的時候,可是,到這個時候會發現他不想回復吸食母乳了。

  提供充足營養

  嬰兒從第3個月起就腦細胞發育逐漸趨向高峰。為促進腦發育增強,除了保證足量的母乳外,還需要給母親添加健腦食品,以保證母乳能為寶寶的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

  常用的益智健腦食品有:

  動物腦、肝、血、魚肉、雞蛋、牛奶;大豆及豆製品;

  核桃、芝麻、花生、松子、各種瓜子;金針菇、黃花菜、菠菜、胡蘿蔔;

  桔子、香蕉、蘋果;紅糖、小米、玉米。

  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

  嬰兒出生3~4個月後,體內貯存的微量元素基本消耗殆盡了,特別是鐵已基本耗盡,僅餵母乳或牛奶已滿足不了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添加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雞蛋黃是比較理想的食品之一,它不僅含鐵多,還含有小兒需要的其他各種營養素,比較容易消化,添加起來也十分方便。

  一般可採用下面幾種方法給孩子添加蛋黃:

  取熟雞蛋黃1/4~1/2個,用小勺碾碎,直接加入煮沸的牛奶中,反覆攪拌,牛奶稍涼後餵哺嬰兒。


  取1/4~1/2個生雞蛋黃,加入牛奶和肉湯各一大勺,混合均勻後,用小火蒸至凝固,稍涼後用小勺餵給嬰兒。

  給嬰兒添加雞蛋黃要循序漸進,注意觀察嬰兒食用後的表現,可先試餵1/4個蛋黃。3~4天后,如果孩子消化很好,大便正常,無過敏現象,可加餵到1/2個,再觀察一段時間無不適情況,即可增加到1個。

  攝取胺基酸和維生素

  所有天然食物,幾乎沒有一種單純的食物能充分滿足人體全面營養需求,不是缺少這種維生素就是缺少那種礦物質或胺基酸,因此合理的飲食應包括各種食物混合的食用,使各種食物互相補充,取長補短,但是限於種種條件無法達到目的,尤其是嬰兒的食物品種比較單調,更難達到這個目的。如果長期食用某一種或幾種食物,容易造成某種營養素的缺乏而影響健康,於是只能根據營養的需要在食物中額外加入某一些營養素,以補充生理的需要。嬰兒強化食物就是哪些營養素普遍缺乏,就採取缺什麼補什麼的辦法製成的。在嬰兒常用的適宜的食物中添加所缺營養素予以強化,從而改善食物營養價值,這是現在常用的科學製品方法。例如大米中賴氨酸缺乏,在大米中強化03%賴氨酸後,可使大米中可利用的蛋白質由30%提高到51%。目前,嬰兒食物中多數缺乏鐵、鈣和維生素A、D,所以就有鐵強化食物和鈣強化食物以及維生素A、D強化食物三種產品。這些常缺的營養素多數強化在嬰兒常用的食物如奶粉、米粉、麵粉或食鹽中,嬰兒通過食用強化食品,獲得了需要的營養素,所以強化食物對嬰兒是有好處的。但是,各種營養素都有一定適宜的需要量,任何營養素過量都會產生副作用,例如鐵、鈣、維生素A、D等過量都有毒性作用,所以不是任何食物都要強化,強化食品中的劑量也是有一定的限制,各地間標準也不一樣。當然能夠儘可能地採用不同品種的天然食物進行合理搭配,互補有無,同樣能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例如大米缺乏胺基酸,如果把米粉加入富含賴氨酸的牛奶中煮食,營養價值就大幅度提高了,同樣達到了強化食品的作用,達到合理調配生理機能的作用。

  補充需要量一半的鈣

  嬰兒在6個月以內,每日需要鈣600mg,6個月以上的嬰兒每日需鈣800mg。一般地說,嬰兒從食物中(母乳、牛奶等)只能攝取到鈣需要量的一半。例如母乳餵養的小嬰兒,全部吃母乳,每100mL母乳中含鈣34毫克,即使每天能吃進700mL母乳,鈣的含量也不足250mg。因此,為了滿足嬰兒骨骼,牙齒的正常發育和全身正常代謝的需要,還要另外補充寶寶需要量一半的鈣。那麼怎樣補充鈣呢?

  給嬰兒補鈣有兩個途徑,一是在嬰兒食物中添加鈣,如市售的配方奶粉、嬰兒營養奶米粉、奶麥粉等都有鈣,二是用鈣劑補充。後者是目前普遍採用的方法。那麼選擇哪種鈣劑好呢?現在鈣製劑品種繁多,不下200余種,補鈣成了一個熱門。選擇鈣劑時,一要看鈣劑的含鈣量;二要看鈣劑的溶解度,只有易溶於水的鈣劑吸收才會好;三是安全無毒無副作用;四是價格適宜。醫療保健單位的醫生會根據原則幫助父母們選擇適宜的鈣劑。目前市售的一種用牡蠣殼煅燒後直接製成的「活性鈣」是不適宜給嬰兒用的。其含鈣量雖高,但溶解性差,所以吸收率低。還由於其鹼性重,對寶寶的胃有刺激,長期餵服會使寶寶胃口差。此外,由於近海污染的緣故,牡蠣殼中含有對健康有害的重金屬元素如鉛、鋁、汞等,長期服用會產生蓄積中毒。所以,給嬰兒補鈣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宜自行採購,也不要認為價格貴的就是好鈣劑。

  補充鈣劑的同時應該補充維生素D,這樣鈣才能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否則大部分餵進的鈣都由腸道排泄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增加維生素

  嬰兒的生長發育,尤其是骨骼的發育需要鈣,鈣由食物如母乳、牛乳中提供,但鈣的吸收和利用又需要維生素D的參與。如果寶寶的食物中提供了足夠的鈣而身體裡的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鈣的吸收和利用就不好,同樣會導致缺鈣,缺鈣就會發生佝僂病(俗稱軟骨病)。可見維生素D對寶寶健康的重要性。寶寶每天需要獲得400u的維生素D才能保證體內鈣的吸收利用。但是嬰兒的食物中維生素D的含量一般遠遠不足,即使母乳很充足的母親每天分泌700mL母乳,那麼也只能供應寶寶70u的維生素D,遠遠不能滿足寶寶的需要;牛奶每100mL僅含維生素D03~04u,一個雞蛋黃也只含20~25u維生素D。因此,每個嬰兒都處在維生素D不足的條件下,如果不額外補充,勢必造成寶寶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既然食物不能滿足嬰兒對維生素D的需要,嬰兒還可從另外兩個途徑獲得維生素D:一是曬太陽,二是用維生素D製劑補充。太陽中的紫外線直接照射在皮膚上,可在皮膚中產生維生素D,但是由於紫外線穿透能力低,所以隔著衣服、玻璃、塑料薄膜曬太陽取暖並不能產生維生素D。再則,早晚日光照度差,紫外線量也不足;空氣污染重也造成紫外線不足;冬春季由於氣候寒冷,寶寶穿衣多,日照普遍不夠,所以,對嬰兒來說,由陽光的紫外線照射獲得的維生素D也是很少的。那麼,只有通過服用維生素D來補充了。目前維生素D製劑是維生素AD滴劑(俗稱魚肝油)。從寶寶出生後2周、早產兒從出生後一周開始,補充維生素AD,劑量是每天2~3滴,分1~2次餵服,要不間斷。即使患病時也要堅持餵服,這樣可避免患佝僂病。如果當地的牛奶或服用的配方奶粉中已強化了維生素D,可適當減少餵服維生素AD的量。這樣,嬰兒的骨骼才得到充分生長發育。

  餵養輔食和飯

  嬰兒在滿了三個月之後,就不能單純只是母乳餵養了,為了豐富孩子的吸收,就應適當增加一些輔助食品,以利於孩子消化系統的不斷完善。

  輔食的製作

  蔬菜泥


  將菜葉洗淨,去莖撕碎,放入沸水中煮開即撈起。用小勺將菜葉研成泥,去除粗纖維,再用少許植物油與鹽旺火急炒即成。

  蘋果泥

  將蘋果洗淨後,切成兩半,用小勺輕輕刮取果肉部分,即可得到蘋果泥。

  香蕉泥

  取熟透的香蕉去皮後放入碗中,用不鏽鋼小勺背用力擠壓、攪爛即為香蕉泥。

  魚泥

  將鮮魚去內臟洗淨,放入鍋內蒸熟或加水煮熟,去淨骨刺,加入調味品,擠壓成泥,可調入米糊(奶糕)中食用。

  菜泥

  將新鮮深色蔬菜(如菠菜、青菜、油菜等)洗淨,細剁成泥,在碗中蓋上蓋子蒸熟;胡蘿蔔、土豆、紅薯等塊狀蔬菜宜用文火煮爛或蒸熟後擠成泥狀;菜泥中加調味品和少許素油,以急火快炒即成。

  豆腐

  將煮熟的嫩豆腐稍加些鹽攪碎,加入粥或蛋黃中餵食。

  蛋羹

  將整蛋攪勻,加入溫水半小杯,醬油1茶匙,鹽少許,待鍋內水開後再上鍋蒸8~10分鐘即成,應在正餐中喂,不要在兩餐之間餵食。

  肝泥與肉末

  將煮熟瘦肉或肝在乾淨的刀背和砧板上剁成泥,加調料和水少許蒸成肉餅或肝糕直接餵食或放在粥及爛面餵食。


  紅棗小米粥或玉米面粥

  將紅棗洗淨,煮爛去皮去核,壓成棗泥,放在煮好的小米粥或玉米面粥中再煮沸即成。

  肉末菜粥

  瘦豬肉50克,青菜兩小棵,植物油10克,醬油、精鹽、蔥薑末各少許。①將豬肉洗淨去筋,剁成細末,青菜洗淨切碎。②鍋內加入植物油,油熱後下入肉末不斷煸炒,蔥薑末燒香,再加入少許醬油炒至全熟即成肉末。③將炒好的肉末及碎菜加入熬好的米粥內煮沸。待溫後即可餵食。

  水煎蛋

  雞蛋1個,香菜1棵,澱粉少許,食鹽、香油適量,雞湯或肉湯100克。①將雞蛋打入碗內,用筷子調勻。香菜洗淨切成細碎末,澱粉溶於少量水中。②將100克雞湯(清水亦可)放入鍋中旺火燒開,倒入水澱粉收汁,待再次開鍋後將雞蛋液倒入,並加入鹽、香油和香菜末,不停地翻炒,使之成熟,待其形態很像攪碎的豆腐,質地軟嫩,即可出鍋。

  烹調時應注意將雞蛋炒熟就立即出鍋,若炒制過老,水分從雞蛋中溢出,嬰兒就不宜食用了。

  蘋果藕粉

  藕粉30克,蘋果1個,白糖20克。①將蘋果洗淨去皮,去核,切成細末待用,藕粉加少量清水調勻。②將蘋果碎末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旺火煮開後,再用微火煮5分鐘左右,然後將藕粉慢慢倒入鍋中,邊熬邊攪拌,直至熬透明為止。③加入少許白糖,拌勻,稍涼後,即可餵食。

  炸饅頭片

  饅頭半個,雞蛋1個,植物油1兩,澱粉、食鹽少許。①將饅頭切成約05厘米的薄片。②將雞蛋打入碗中,用筷子調勻,加入少量澱粉、精鹽調成細糊狀。③植物油入鍋加熱,然後將饅頭片入雞蛋糊中兩面塗抹均勻,放入油鍋內煎炸,待成金黃色時即可撈取,待涼後即可食用。

  炸饅頭片香脆稍硬,可以鍛鍊粗嚼功能。

  點心

  對於那些食慾旺盛的嬰兒,如果每天吃兩餐輔食和3次奶還覺得不夠的話,可再餵些嬰兒餅乾、薄脆餅、水果、乳製品等點心,也不是不夠就非餵不可,特別是餵了甜食後就不願吃正餐的就不能喂,沒有食慾的也不能餵。

  逐漸增加


  餵輔食須知

  餵輔助食物的主要目的是讓嬰兒習慣由流體食物過渡到吃半流體、固體食物,因此,在開始階段不必非要吃很多,慢慢讓孩子習慣,逐漸增加即可。

  不可逼餵

  孩子習慣了吮吸乳頭的母乳餵養,剛開始輔食餵養時還不願吃,孩子的嘴一碰到勺子就會扭過頭去,遇到這種情況,切不可勉強,硬逼著孩子吃,孩子就會越餵越不吃。

  懂得方法

  可以在輔食餵養以前,有必要讓孩子餓一餓,餵起來才順利,有時餓極了,不先餵點奶也不會吃輔食的。

  靈活餵養

  雖然有根據孩子的月齡、體重開始餵輔助食品的一般標準,但不一定非照此辦理不可。尤其是開始階段,目的是讓孩子習慣用勺子及吃半流質食物。因此,也沒有必要非餵哪種食物,一定要多少等。再說,各個嬰兒也不相同,有的食慾旺,有的不太能吃,有的喜歡吃,有的不喜歡。要尊重孩子的食慾和愛好。願吃的時候才可以慢慢增加食品種類和數量。

  注意衛生

  嬰兒尚未成熟,對於細菌的抵抗能力差,製作輔助食物時必須特別注意衛生。手要乾淨,原料要新鮮。做出後儘早餵之,如孩子不吃,不要放到第二天。

  腹瀉處理

  在開始餵輔助食物階段,由於食物改變,大便亦會隨之而變,尤其是那些腸黏膜過敏的嬰兒,有時會排綠色大便,或大便里有粘狀物和粘液,有的甚至會腹瀉。

  即使如此也不必過於擔心。人們常說,與其看大便倒不如看臉色,應該看孩子情緒如何,食慾怎樣、發燒與否。如都正常,即使大便稀點,也可以繼續餵輔助食物。如1天之內腹瀉三四次時,可維持現狀,不增加輔助食物的數量,看情況再說。如腹瀉五六次以上,肛門發紅,情緒不佳,可暫時停喂,找醫生看看後再決定餵否。如腹瀉十分厲害,情緒很壞,不肯吃東西,則要暫時中止輔助食物,並找兒科醫生檢查治療。

  有時大便里會有蔬菜、水果等物,往往容易被誤認為消化不良。其實食物不可能全部未經消化就原封不動地排出來。只要孩子情緒正常,不發燒,可將蔬菜等搗得更細些再餵。

  吃了西瓜,西紅柿後,排出的大便有時會呈血紅色,看到這往往會使人驚嚇一跳。其實仔細看看大便,裡面肯定有纖維狀物,而且孩子肯定不會發燒,情緒也很正常。


  濕疹處理

  有的嬰兒一吃雞蛋,濕疹就長得很厲害。經常會有這種吃動物蛋白導致濕疹的現象。先查一下長濕疹的原因,如果是因吃了某種食物所致,則暫時停餵這種食物。有的嬰兒三四個月起一直吃某一食品未曾出過事,但一吃雞蛋就長濕疹,則可暫時停餵雞蛋。

  餵維生素

  嬰兒的主食當然還是母奶或奶粉,所以,吃輔助食物後,只要孩子願意吃,就儘量讓他吃飽奶。至於維生素等,由於已開始吃輔助食物,可不必另行服用。如食欲不振,拒吃奶粉,發育欠佳,可適量服些複合維生素。不過,最好先請兒科醫生看看再說。

  嬰兒的包裹

  為了新生兒的保溫,必須給嬰兒進行包裹。包裹是非常講究的。在北方普遍用棉被包裹嬰兒,有時為防止孩子蹬脫被蓋而受涼,父母還常常將包被捆上2~3道繩帶,認為這樣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穩,其實卻沒想到包裹過緊會妨礙嬰兒四肢運動,孩子被捆綁後,手指不能碰觸周圍物體,不利於新生兒觸覺發展。所以過緊包裹嬰兒,不利新生兒生長發育。同時,由於捆得緊,不易透氣,出汗容易使皺褶處皮膚糜爛,給孩子造成許多痛苦和束縛。

  在民間有一個習俗:在孩子出生後,習慣用布或小被子將嬰兒的腿包直,用帶子把整個嬰兒身體捆成一個結結實實的小包裹,俗稱「蠟燭包」,認為「蠟燭包」能預防小兒長大後變成「羅圈腿」。這種觀念是缺乏科學道理。「羅圈腿」就是醫學上稱的「O」型腿,一般見佝僂病及其後遺症。這種病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蠟燭包」會給嬰兒帶來很多不利影響。新生兒離開母體後,四肢仍處於外展屈曲狀態,「蠟燭包」強行將小兒下肢拉直,不僅妨礙嬰兒的活動,包裹過緊也影響皮膚散熱,汗液及糞便的污染易引起皮膚感染;嚴重時,造成髖關節脫位。因此,要提倡嬰兒儘早穿上小衣褲,讓四肢處於自然放鬆的體位,任其自由活動與發展,讓嬰兒輕輕鬆鬆地自由發育。

  嬰兒需要包裹,應以保暖、舒適、寬鬆、不松包為原則。用嬰兒睡袋來替代包裹,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可以避免對嬰兒造成束縛,影響嬰兒生長發育。

  嬰兒的穿衣

  穿衣學問

  嬰兒的肌膚都比較細嫩、滑膩,因此,他的穿衣非常講究,需要非常小心。特別是嬰兒的手腳都活動有力、靈活、輕便,如果給他穿得太多、太厚,就無法自由活動,就不利於嬰兒成長。嬰兒受到束縛,就會變得非常煩躁,甚至哭鬧不止。因此,嬰兒穿的衣服要便於孩子活動,而且要比新生兒時穿得單薄一些。雖然穿衣厚度、件數的多少跟季節相關,但此時寶寶的穿著多少大概與媽媽差不多,這是最好衡量寶寶穿著的標準。

  嬰兒滿了2個月後,孩子的兩條腿就會不停的蹬踢,往往會把被子踢開,這時要特別注意孩子著涼。在新生兒時穿一直穿的嬰兒衣穿在嬰兒身上就顯得緊繃繃的了,往往會纏住身體,妨礙孩子的活動,因此,這時就應準備給寶寶換上衣和褲子分開的內衣了。

  嬰兒在晚上最好穿著衣服睡覺。白天室內溫度達到20℃以上時,可以讓孩子穿短袖衣、短褲等,使孩子手腳好伸到外面自由活動,這樣孩子的四肢才會不斷發育發達。

  嬰兒的內衣最好採用棉布做的,便於吸掉身上的汗水。而在寒冷的地方或冬季可以用合成纖維的布料做衣服。總之,嬰兒的穿衣一定要柔和、舒適才適宜於孩子穿著。

  隨著寶寶不斷增大,活動量也不斷增加,衣著式樣也應隨之變化,上衣可稍長,可將和尚領的短衫改為小翻領襯衫;由於寶寶4~5個月時開始長牙,常常流很多口水,可穿上一件罩衫或吸水性強的圍嘴。下身除夏季外可穿寬鬆的背帶連腳褲,以便保暖和自由活動,根據天氣變化可穿上柔軟的鞋襪和帶風雪帽的外套。因為寶寶皮膚非常細嫩,經受不住刺激,一定要注意寶寶不受風寒。


  換衣原則

  隨著嬰兒的逐漸長大,運動較以前更為活躍,容易出汗,因此,最好經常更換嬰兒的內衣,讓孩子習慣穿得單薄些、舒服些。

  嬰兒白天醒的時間長,又好動,因此,白天儘量穿合體的衣服,而且要單薄些。晚上睡覺時則換穿稍微長大些的睡衣。

  早晨最好把內衣都換掉,晚上則最好光著身子穿睡衣。只要穿著睡衣,即使將被子蹬掉,手腳及肚皮也不會露在外面,以免受涼。

  如果寶寶大小便已形成習慣,活動時可不用包尿布,而給寶寶穿上背帶式的開襠褲,既美觀大方,又能防止泌尿道感染。不要用鬆緊式、縮腰式的褲子,以免影響寶寶長身體。在松松活活的衣褲里,寶寶自由自在地不斷成長發育。

  換衣方法

  在給嬰兒換衣服時父母要有耐心,動作要輕柔,不要傷著嬰兒。換衣服最好在床上進行,上面墊上一塊墊子。這樣又方便、寬敞,又使嬰兒感到溫和。在給嬰兒換衣服時由於需要適當搬動他,他會感到很反感引起哭鬧。因此,在給他換衣服時要一邊不時地親熱他,與他閒聊以此分散他的注意力,又可使他變得愉快。

  在給嬰兒換衣服前,要把他所有衣服的鈕帶和鈕扣全部解開,但不晾開,然後脫去衣服。在穿內衣或外衣時,要輕輕地托起嬰兒的頭部及背上部,從背後往胸前穿,穿時先分別穿兩隻衣袖。注意不要震動他的頭部或使頭跌下來碰著床面。在穿袖子時先把一隻手的手指從嬰兒服收攏的一隻袖子袖口穿過去,然後輕輕握住嬰兒的手,把衣袖套在他的手上,再把衣袖往下拉,而不是把嬰兒的手往外拉,以免拉傷他的手臂。穿好兩隻衣袖後,把背面的衣服向下拉,合攏衣服,打好結扣。

  脫衣脫褲同穿衣穿褲方法相同,只是反著做。在給嬰兒換衣換褲時,如果嬰兒穿的不是連衣褲,應先換衣,後換褲,不要上下全部脫光,以免著涼。無論嬰兒穿的是不是連衣褲,當嬰兒脫下衣服後,在沒來得及穿的間隙,都要用一塊溫暖的毛巾包住他,以免嬰兒的皮膚接觸冷空氣感到不安或受涼,要時時刻刻以嬰兒身體健康為重。

  訓練穿衣

  母親為寶寶穿衣時,動作要輕柔緩和,態度要和藹可親,更多鼓勵孩子,使他愉快地配合。要結合穿衣和寶寶講話,發展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如穿上衣時,叫他「伸手」;穿襪子、鞋子時「伸腳」;洗手時「伸出小手」,洗臉時「閉上眼睛」等。要教會他認識各種衣服的名稱,懂得動作的名稱和做法。還可以用遊戲的方法,使他樂於配合。如穿褲子時告訴他要做一個「小鴨鑽山洞」的遊戲;先捉住「小鴨」一一一小腳丫,再讓「小鴨」鑽「山洞」一一一褲筒。要用親切、豐富的語言和表情、歡快的音樂、有趣的方法,培養孩子愛清潔講衛生的興趣、能力和習慣,孩子逐漸就會學到穿衣的習慣。

  布置嬰兒的房間

  溫暖舒適寧靜

  嬰兒從母腹之中來到人間,其生存環境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組織器官還十分嬌嫩,功能尚不健全,機體抵抗力很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改變而影響生長發育,十分脆弱,甚至患病,還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父母有必要為小寶寶創造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寶寶這個好苗苗茁壯地成長。

  嬰兒的房間要注意保持安靜。因為孩子一到世上就要自行呼吸,心臟等循環器官也要進行大改造。為了不妨礙這些變化和改造,也為了母體恢復分娩的疲勞,均需保持安靜。若是不安靜,等於增加了嬰兒的運動量,為此要多消耗氧氣。多補充這些多消耗的氧氣,寶寶就得加大呼吸量,然而,此時嬰兒的呼吸器官功能尚不健全、成熟。所以,儘量使寶寶能夠安靜地睡覺,不必過多抱他。當然,也用不著過於小心,比如在寶寶附近走動時踮著腳,說話時附耳低語,實在沒有這樣做的必要。因為環境搞得過於寂靜會使嬰兒變得神經質,稍有聲響便會嚇一大跳,日常家務,工作一如既往也無妨。對於那些令人煩躁的噪音,儘量設法避免,千萬別刺激嬰兒的聽力和神經。


  光照通風不潮

  新生兒大多數時間處於睡眠狀態,為此要為寶寶準備一個較為安靜的房間,進出的人少,光照好、通風好、不潮濕,周圍環境又安靜的房間最為理想。有條件的話,最好嬰兒和母親有專用的房間;條件不允許的話,可在房間內條件較好的位置為嬰兒設一個角,同時要求母親能關照得到。

  不要將孩子的床鋪放在光線直射的窗口,或光線直接照射到眼睛的位置。房間的空氣要新鮮,要通風,但又不要讓風直接對著床位吹。掃地、擦桌要濕掃、濕擦,避免塵土飛揚,污染空氣。

  房間內禁止吸菸,這時孩子的呼吸道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損傷。

  維持正常室溫

  嬰兒對環境溫度的要求十分講究。如果室溫太低,為維持正常的體溫,就需耗用體內較多熱能,這就會使寶寶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如果室溫過高,或保暖過度,嬰兒又會有發熱、脫水等現象。因此,室溫過低或忽冷忽熱對新生兒都是非常不利的。一定要維持正常室溫。

  嬰兒室溫夏天在23~25℃左右,冬天20℃上下較合適。要經常注意寶寶面色和皮膚溫度,以了解保暖是否適當。如果寶寶皮膚發涼,體溫低於正常,表明保暖不夠,可加蓋棉被或用熱水袋保暖。熱水袋水溫不宜過高,在50~60℃之間較合適。熱水袋應放在棉墊下或棉被外,以防止燙傷寶寶,棉被也不可過厚過重,避免影響寶寶正常呼喚,如果寶寶皮膚潮紅,溫度較高,則有可能是保暖過度,要適當減少衣、被。使用電風扇或空調降溫時,注意不要讓冷風直吹寶寶身體,使用空調降溫,與外界溫差不應超過4~5℃。另外,冬天不要用電熱毯給寶寶取暖。長時間地使用電熱毯,有可能致使嬰兒脫水。

  要控制好室內溫度,不要過干或過潮,二者對新生兒都是不利的。因為嬰兒個體很小,運動量較小,靠活動產生熱量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有為他調節溫度,以適應嬰兒生活和成長。

  避免疾病傳染

  嬰兒剛剛開始新的生命,抵抗力很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親朋好友不要常常不斷進屋探望,要儘可能減少喧譁,縮短時間,諸如親吻、貼臉等親昵行為對新生兒不利。人員雜亂易使室內空氣污濁,增加嬰兒患病的機會。特別應婉言謝絕正在患病的人接觸孩子。同時,寶寶不滿一個月,不要帶他到人多的地方去,儘量給嬰兒創造一個閒適的生活環境。

  內外空氣流通

  為了保持嬰兒房間安靜,並非要一直關門閉窗,要適當適時打開門窗,讓空氣自由流通。特別是新生嬰兒和坐月子的媽媽,以及奶液、尿布等都會發出一些氣味,這些氣味混雜在一起是非常難聞的,所以,要讓嬰兒接觸室外的新鮮空氣,使室內外空氣流通,散發難聞氣味。它還能鍛鍊嬰兒的眼睛,而且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對寶寶的健康是有好處的,特別是對呼吸道十分有利。

  在寶寶出生後兩周時間,就應從習慣室內的空氣開始,打開窗戶,讓寶寶儘量地呼吸5分鐘左右的新鮮空氣。兩三天後,嬰兒習慣了,就可以帶到外邊去。以後呼吸新鮮空氣的時間可以逐漸延長,但對未滿月的嬰兒不能超過20分鐘,免受風寒。當然到室外享受新鮮空氣,一定要選擇好時間和地方。

  夏天在上午10時左右或下午3時以後;冬天在正午前後;春秋最好在上午10時到下午2時。炎熱的夏天要在涼爽的樹蔭下,寒冷的冬天要選無風或風不大的日子,在日光好的地方。但不要讓陽光直射頭部,不到人多的地方,不到有灰塵的地方。

  寶寶的洗澡


  要隨時為嬰兒洗澡和換衣,這樣才能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通過洗澡,可以去除隱藏在皮膚堆積物中的細菌,可促使血液循環通暢,促進新陳代謝,還能增加食慾,睡得更香,對寶寶的發育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洗澡時還能全面檢查孩子皮膚有沒有不正常的反映,同時能起到按摩和活動全身的作用,非常有利於活絡嬰兒的脊骨和血液。

  洗澡用具和用品

  洗澡用具主要有嬰兒澡盆、浴巾、塑料布、毛巾、紗(兩塊)、嬰兒香皂、脫脂棉花、棉簽、嬰兒油、梳子、爽身粉等。

  或者,最簡單的,準備大澡盆1個;小盆2個,一個用來洗臉,另一個用來洗屁股;浴巾1條;小毛巾3~4條,可分別用於洗臉、洗屁股、洗腳等;痱子粉或爽身粉1盒;嬰兒香皂1塊。

  洗澡時間和水溫

  洗澡沒有什麼特別時間,在一天之內的什麼時間洗都行,只要不讓孩子受涼就行了,因此最好選一天中氣溫高的時間洗。冬天,最好在正午至下午2點鐘之間,餵奶前30分鐘洗。如果是冬天晚上洗澡,最好先將室溫提高到22℃左右再洗。

  給嬰兒洗澡要快速,不使嬰兒疲勞和感冒,要爭取以短時間內洗完,每次5~7分鐘左右為適當,最長不要超過10分鐘。時間太長,母親和嬰兒都感到疲勞,同時,嬰兒也會受涼。

  洗澡用水的溫度一定不要過高過低,過高會燙傷嬰兒,過低嬰兒又會受涼感冒,一般的夏天38℃,冬天40℃左右為宜。冬天,要準備些更熱的水備用。如果習慣了,用手測一下就行,但開始時最好還是用溫度計測量為好,開始時水量放七成就可以了,因為中途還要往裡加水。孩子洗了第一遍後,最好還清洗一次,進行沖浴,清除孩子身上皂液泡沫等。

  洗澡方法和步驟

  ①準備好換洗衣服、尿布及洗澡用具等。

  ②將溫度適當的熱水倒入澡盆內,約有15厘米深即可。

  ③迅速脫去嬰兒衣服,儘快地看一看身上有無異常。

  ④將浴布從胸部包至後背,將嬰兒的後頭部放在左腕上,用左腕和左手的拇指按著嬰兒的耳朵,用右腕支撐後背和屁股,抱起嬰兒。

  ⑤從腿到屁股按順序慢慢放進澡盆,一直到水沒過肩頭。如果把屁股放在浴盆底部,寶寶既不吃驚,也不哭,說明水溫適當。

  ⑥首先從臉部開始洗。用另外一個準備好的洗臉盆里的水擰一塊紗布,按睛睛、額頭、臉蛋、下頜的順序擦。眼睛要從內眼角向外眼角方向擦。這時不用香皂,而且絕對不能擦嘴裡面。


  ⑦擦著洗頭。左手舒伸到孩子後,用拇指和中指向前壓耳廓將耳孔堵住,右手拿紗布打濕頭髮,沾嬰兒香皂給寶寶洗頭,衝掉肥皂沫,清洗乾淨,用擰乾的紗布擦去水分。

  ⑧洗身體。用另一條紗布沾上嬰兒香皂全身擦洗,最好按頸部、胸部、手腋下、腹部、後背、腿部、屁股順序洗。皺褶部、腹股溝、脖子、腋下、手掌、屁股等處要認真洗乾淨。

  ⑨洗完後要仔細地沖淨肥皂沫,讓寶寶充分暖和後,再用熱水沖沖身子就算完了。

  將孩子抱出澡盆,用干浴巾包好後輕拍全身,以便吸光身上的水分。切記不要搓,特別是有褶的部位要輕輕地擦。

  上痱子粉或爽身粉時,要少量輕輕地按著塗。如果用粉撲拍打的話,寶寶會吸進去。

  穿衣服前,迅速地用手指輕輕地扒開肚臍,用棉簽和紗布拭去水分。肚臍弄不干時,可用棉簽和消毒棉沾酒精擦,再敷消毒棉用橡皮膏固定。

  墊上尿布,快速穿上衣服。

  消除耳朵和鼻子的污物。由於嬰兒動彈不安,如果不用一隻手牢牢地按住嬰兒的頭部都是危險的。棉簽在裡面轉著清除污物,但絕不能插入太深。耳朵周圍和耳垂等漏洗的地方,可用消毒棉擦洗。

  用梳子輕輕梳理頭髮。

  洗完澡,嗓子會發乾,餵寶寶些接近體溫的白開水,補充水分。

  這是一般的洗澡順序與方法步驟。其他還有如先將孩子脫光放在浴巾上,放入澡盆前就先擦上嬰兒香皂;或是根本不用嬰兒香皂,而是將沐浴液置於熱水中等方法。但是,在進入澡盆前先擦嬰兒香皂的方法不適用於寒冷季節。將沐浴劑溶於熱水中來洗澡的方法不適宜於皮膚不好的嬰兒。

  新生嬰兒1個月內,要儘可能在專用的嬰兒浴盆(或水分)洗澡。在出生後3個月內不要去公共浴。如果不得不去時,應在水乾淨的時候早點兒去,最好是沖浴。還有,在浴池裡絕對不要讓嬰兒坐在地上。

  不能洗澡的情況

  在許多情況下是不宜給孩子洗澡的,特別是孩子身上不舒服,懷疑生病時一一一比如不吃奶、嘔吐、咳嗽厲害、體溫達375℃以上,不宜洗澡。至於輕微的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等往往屬於生理現象,只要情緒正常,可以照常洗澡。

  對於嬰兒來說,洗澡是要消耗體力的。因此,每次洗澡時間不要太長,在熱水中浸泡的時間最好不超過5分鐘,以洗乾淨為宜。


  洗澡時的清潔

  必須隨時注意清潔衛生,即使寶寶生病,或因其他原因幾天不能洗澡,但可用海綿浴或油浴保持皮膚清潔。

  海綿浴

  ①在暖和的室內,脫去嬰兒的衣服,用浴巾包裹起來。

  ②把紗布或海綿放入熱水中,擰乾後打上少許嬰兒香皂。擦脖子、腋下、屁股和有皺褶的地方等,擦到哪個部位就將哪個部位從浴巾下露出,一點點地擦,輕輕地擦,別把孩子的皮膚擦紅了。

  ③用熱毛巾擦兩三次,不要殘留肥皂沫。注意熱毛巾不要太熱。

  油浴

  ①同海綿浴。

  ②在脫脂棉沾著嬰兒用油,用和海綿浴相同的要領擦洗身體。注意:冬天嬰兒用油太涼,要用人體把它弄暖,不然會驚嚇著嬰兒。

  ③用紗布或毛巾輕輕地擦拭身體,把油揩掉。

  ④薄薄地塗上痱子粉。

  換尿布的方法

  尿布的用料

  嬰兒的皮膚都細膩、濕潤,所以,選用尿布以柔軟、吸水性好、耐洗的棉布為最好。最好用白布,因為用白布容易看清孩子大小便的顏色、形狀等。使用紙質尿布,固然既方便,又衛生,但價格太高,只適宜於旅行或外出時用。

  尿布有長方形和正方形兩種,一般採用正方形的。正方形尿布的邊長大約為70~80厘米,因折成三角形使用,因此又稱之為三角尿布。長方形尿布一般寬35厘米左右,長100~200厘米,對摺成細長條,做成圈形使用。總之,尿布一定要適用嬰兒。


  尿布的墊法

  在新生兒期間,墊尿布要注意不使股關節脫臼,要讓嬰兒睡著感到舒服,不致感到難受。

  嬰兒的腿總是兩腿伸開自然形成M字形的姿勢。如果強拉直固定的話,會引起股關節脫臼,所以,必須在不破壞腿的姿勢的前提下墊尿布。

  墊尿布時,一定要鬆鬆地墊上。只墊上胯股部分就可以了。如果用尿布和尿布罩、衣服等將嬰兒的下半身勒得太緊的話,不僅會妨礙嬰兒的腿部運動,還會妨礙做腹式呼吸的嬰兒的呼吸運動。

  絕對不能用早年常見到的那種從腰到腳層層纏繞的方法。

  在成長過程中要不斷變換尿布的疊法和墊法。在生後3個月之內尿量少,用長方形尿布豎著疊兩折,只墊在胯下就可以了(正方形尿布豎著疊四折)。

  尿布罩要用胯襠間寬大的,不會勒緊嬰兒腿部的較好。不要用太緊的。過3個月以後尿量增多,長方形尿布得用兩塊,才能不漏尿。正方形尿布最好變換一下疊法。

  尿布的更換

  尿布要隨時更換,才能保證乾淨衛生。換尿布要在做好全部準備以後,快速換上。在冬季,要用暖爐將尿布弄暖和些,換尿布人的手也要暖和,免得冰著了嬰兒。

  在大便後換尿布時,應先用尿布上乾淨部分輕輕地擦屁股,再用脫脂棉或紗布浸泡在熱水裡,擰乾後把屁股擦乾淨。小便後換尿布時,也應這樣做,但很多人沒有做到。皮膚未受損的嬰兒不會發炎,但很容易導致發炎,所以儘管麻煩些還是給輕輕地擦一擦為好,這樣才能做到衛生。

  給女嬰擦沾在屁股上的大便時,要從前向後擦。因為大便中的大腸菌容易進入陰部,會有引起膀胱炎的可能。給男嬰擦時,要看看陰囊是否沾著大便。

  尿布的洗滌

  嬰兒的尿布很多,每天拉屎多次的嬰兒的尿布,如果一塊一塊地洗很麻煩,先放著,每天集中洗1~2次就能稍微輕鬆些。

  如果是尿布上沾有小便隨便洗洗就行了。如果是大便可以在廁所沖洗,或用竹片做的刮刀刮掉牢牢地粘在上面的大便,洗起來就容易多了。用尿布專用的洗滌劑或清水洗淨,尿布專用的洗滌劑具有殺菌和漂白作用,但對嬰兒有時會引起皮膚炎症。如有這種情況,可改用洗衣粉。用洗衣粉洗時,或簡單地煮沸一下或用開水燙燙,以達到殺菌的目的。

  晾乾時,在日光照射下好好地曬曬也是消毒的一個手段。在室內晾乾時,可用熨斗燙干,既可達到消毒的目的,又可以去掉濕氣,嬰兒也會感到舒適。幹了以後要按使用時需要的大小疊好放在一邊準備好,換尿布時會感到很方便。總之,隨時準備好乾淨的尿布以供使用。


  濕疹的對策

  尿布本應勤換勤洗,尿布濕了不換掉,嬰兒不僅哭鬧不安,還容易得尿布濕疹。勤換尿布是最好的預防,但難免疏忽大意。

  如果發現濕疹,每次換尿布時,用熱毛巾輕輕地擦一擦,或薄薄地塗上一層痱子粉。但痱子粉影響皮膚代謝,所以在沒有長濕疹時,應儘量避免使用。此外,暫時解開尿布通通空氣,也有晾乾的作用。冬天注意室溫保持不凍屁股。日光浴時那個部位最好能讓太陽曬一曬。

  尿布上如果殘留著洗滌劑或氨也會導致濕疹,因此對改換其他洗滌劑或充分漂洗乾淨兩件事,也應同時予以注意。總之,為了防止濕疹的出現,必須讓嬰兒用乾淨、暖和的尿布。

  保護寶寶的牙齒

  怎樣做到牙齒保健

  嬰兒的乳牙剛剛出生時雖然沒有長出,但所有乳牙的齒冠(露出牙齦的部分)在胎兒時期就在牙床內形成了。如果要想讓小兒有一副健康的牙齒,就應做好牙齒保健。母親必須在妊娠時期就注意營養物質的攝取,以保證嬰兒牙齒的生長發育及強健潔白。經研究證明,具有強健牙齒作用的物質主要有:鈣、磷、維生素D、維生素C等。因此孕婦要多吃一些富含礦物質鈣、磷的食品(如綠色蔬菜和豆製品),要多曬太陽,或補充一些魚肝油。

  四環素類藥物能引起小兒牙齒變色,並且常常牙釉質發育不良,以致容易發生齲齒。孕婦使用四環素類藥物,可能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小兒出生後長出的牙齒同樣會發生牙齒變色。因此,小兒及懷孕期間的婦女,應避免使用四環素類藥物,這是為小兒的牙齒著想,不得不這樣做。

  牙齒健康的特點

  牙齒是健康的標誌,健康的牙齒需要有健康的身體和適當的營養作保證,牙齒健康包括出牙時間和順序、牙齒數目、牙齒大小和排列等方面的正常狀態。我國兒童一般在出生7~8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到2歲半左右一共長齊20顆乳牙。如果超過12個月未出牙是出牙延遲,是骨骼發育不良之表現,可能出現佝僂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出牙順序的正常規律是先出2顆下門牙,再萌出2顆上門牙,如果先萌出上門牙,那就表示在該萌出下門牙的時候存在缺鈣、缺碘等問題,干擾了出牙的順序。寶寶出牙後牙齒的數目各個孩子也不相同,個體差異較大,一般規律是牙齒數目等於寶寶的月齡減去4~6。如果乳牙數目相差過多,也是不健康的表現,牙齒大小應該均勻,排列整齊,如果乳牙過小或大小不勻,牙齒與牙齒間的縫隙較寬,牙齒排列很不整齊,也表示全身骨骼發育存在缺陷,與體內鈣磷代謝和內分泌(如甲狀腺、垂體)功能以及營養攝入不足有關,也應該去醫院作進一步檢查。所以說牙齒是健康的標誌,是骨骼發育的窗口。所以,必須注意牙齒的保健。

  保護嬰兒的眼睛和耳朵

  保護嬰兒眼睛

  眼睛十分嬌嫩、敏感,極易受到各種物質侵襲,因此需小心保護,讓孩子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

  講究眼部清潔,防止疾患感染。

  嬰兒的洗臉用品,應有專用的毛巾和臉盆,並且經常保持清潔。每次洗臉時,可去擦洗眼睛,如果眼屎過多,應用棉簽或毛巾沾溫開水給輕輕擦掉。嬰兒毛巾洗後要放在太陽下曬乾,不要隨意用他人的毛巾或手帕擦拭嬰兒眼睛。嬰兒的手要經常保持清潔,不要讓孩子用手去揉眼睛,發現嬰兒患眼病,要及時治療,按時點眼藥。


  防止強烈陽光或燈光直射嬰兒眼睛。

  嬰兒室內的燈光不宜過亮,到室外曬太陽時,要戴遮陽帽以免陽光直射眼睛。平時還要注意不帶嬰兒到有電焊或氣焊的地方,免得刺傷眼睛,引起眩目。

  防止銳利物刺傷眼睛及異物入眼。

  嬰兒的玩具要沒有尖銳稜角的,不能給嬰兒小棍類或帶長把的玩具。要預防塵沙、小蟲等進入眼睛。一旦發生異物入眼,別要用手揉,可滴幾滴眼藥水刺激眼睛流淚,將異物衝出來。

  成人患急性結膜炎時,要避免接觸嬰兒。

  此病流行期間,不要帶嬰兒去公共場所,以免感染。如果父母患上,那麼應及早為嬰兒預防。

  保護嬰兒耳朵

  聽覺功能,是語言發展前提。如果耳朵聽不到聲音,就無法模仿語音因而無法學會語言,這就會成為聾子,這對嬰兒的智力發育極為不利。因此,保護好嬰兒聽力的重要性是非常明顯的。為此,必須對下方面加以注意:

  慎用鏈黴素、青黴素、卡那黴素、慶大大黴素等能夠引起聽神經中毒的抗菌素,這些藥物可以導致耳聾,即使非用不可,也應少用。

  防止疾病發生。麻疹、流腦、乙腦、中耳炎等疾病都可能損傷嬰兒的聽覺器官,造成聽力障礙。因此,要按時接種預防這些傳染病的疫苗,積極治療急性呼吸道疾病。

  避免噪聲。嬰兒聽覺器官發育還不完善,外耳道短、窄,耳膜很薄,不宜接受過強的聲音刺激。各種噪聲對嬰兒不利,會損傷嬰兒柔嫩的聽覺器官,降低聽力,甚至引起噪聲性耳聾。

  不要給嬰兒挖耳朵,不要讓嬰兒耳朵進水,以免引起耳部疾患。

  防止嬰兒將細小物品如豆類、小珠子等塞入耳朵,這些異物容易造成外耳道黏膜的損傷,如果出現此類問題,應該去醫院診治,千萬別掏挖,以免損傷耳膜耳鼓,引起感染。

  培養寶寶說話

  多多表揚和鼓勵


  寶寶到9個月就能聽懂父母的話了。寶寶是喜歡受表揚的,因為一方面他已能聽懂父母常說的讚揚話,另一方面他的言語動作和情緒也發展了。他會為家人表演遊戲,如果聽到喝彩稱讚,就會重複原來的語言和動作。這是他能夠初次體驗成功歡樂的表現。而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形成了寶寶從事智慧活動的最佳心理背景,維持著最優的腦力活動狀態,它是智力發育的催化劑,它將不斷地激活寶寶探索的興趣和動機,極大地助長他形成自信的個性心理特徵,而這些對於寶寶成長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

  對孩子的每一個小小成就,父母要隨時給予鼓勵,不要吝嗇讚揚話,而要用豐富的表情、由衷的喝彩、興奮的拍手、豎起大拇指等動作以及一人為主、全家人一起稱讚的方法,營造一個「強化」的親子氣氛。這種「正強化」的心理學方法,會促使寶寶健康茁壯地成長,逐漸成為通情達理之人。

  培養寶寶說話

  孩子說出第一個詞,常常是「媽媽」,這簡直像天使的聲音。這是因為他的成長是離不開媽媽的。媽媽和他接觸最多,是他最親近的人。「媽媽」一詞發音比較容易,當他模仿「媽媽」這個詞的發音時,媽媽總是興奮地答應著他:「媽媽在這兒呢!」終於,寶寶理解了!他看到了餵他、抱他、為他換尿布、洗澡,給他愛撫、與他玩耍的人和「媽媽」這個詞之間的聯繫。於是,他開始有目的地、主動地叫「媽媽」。

  也許有的寶寶先說的第一個詞不是「媽媽」,而是「爸爸」。或者,他全然不考慮「媽媽」和「爸爸」,而先說「不」這個詞,或者說「還要」等等。總之,寶寶說的第一個詞究竟是什麼,完全取決於他的經驗,取決於父母平時教他學習的是什麼,並非孩子天生帶有偏向母親或父親的感情因素。

  寶寶在8、9個月,是寶寶在第一年裡最善於模仿的時期,要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最利於進行語言教育的月份,教給他許許多多的東西,這比日後的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怎樣教他說話呢?

  父母必須對寶寶說話、說話、再說話,逐漸形成語言定勢。

  要用與他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簡短的詞,用普通話教他。這些詞主要是名詞和動詞,以及某些稱讚或否定詞。要結合他認識親人、身體、食物、玩具,並配合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教給他。

  當他說「兒語」時,不要重複它。而應當用柔和的語詞,把正規的語言教給他。

  當寶寶指著他想要的東西時,父親要鼓勵他一邊指著東西一邊發出聲音來,教他由打手勢與聲音相結合,到最後用詞代替手勢。

  要使他經常保持愉快情緒,一不高興他就會哭,愉快時就咿呀學語,而寶寶的語言正是在咿呀學語中發展起來的。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愉快的孩子比不愉快的孩子學話要快些、好些。

  經過父母的努力,嬰兒到一歲時,寶寶掌握的詞彙就會比一般的孩子多得多,天資就會顯得非常聰慧。

  培養寶寶的模仿能力

  8~9個月的嬰兒開始有記憶力了,但只能記些極簡單的東西。如大人講話或動作反覆幾次以後,孩子就會期待著下一個動作或下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已經記住了或理解了前面的動作和語言。如滿足了他的希望,就會高興得眼睛都亮起來,但千萬不要把孩子當作玩具玩弄過度。

  當然,嬰兒不可能全都一樣,總是有些差距的。有的嬰兒記憶力和模仿能力較強,有的就稍差些。但只要和孩子多接觸,多講話,以刺激他的


  神經發展,則孩子的記憶力和模仿能力就會明顯地得到提高。

  寶寶一旦開口說話,說出1~2個詞,就會常說不停。他是個真正的學說話的專家。在他心滿意足地擺弄著手上的小玩意兒時,便時常滔滔不絕地說著一連串莫名其妙的話一一一這是他創造的獨特的語言遊戲。這種莫名其妙的語言和諧悅耳,抑揚頓挫,非常富有感情。他自言自語,並不打算給任何人聽。他常常用一個真正的詞開頭,然後便輕輕地、流利地、富有節奏地說出一大堆他自己發明的「詞」、「短語」和「句子」,同時還打出許多手勢。這樣,他就使這些難以理解的聲音,聽起來帶著重要的、權威的口氣。實際上,這是他在模仿你對他說話時的語調和方式呢。這種練習說話的自娛遊戲通常會持續到1歲半。此時你最好不要打斷他,而要向他投去讚許的目光,並尋找加入與他談話的機會,教他說出真正的詞彙來。你可以對他的玩耍活動充當解說員的角色,當他正在玩一個玩具時,你應當用簡短的語言,說出東西的名稱:「那是球。」然後描述它的特點:「它光滑,是圓形的,紅色的。」告訴他正在做的動作:「你把球滾到沙發下面去了。」並嘗試讓他按你的要求去做:「把小球掏出來」等等。用這種方法,發展他對語言的理解力。

  要多給寶寶一些模仿你的機會。讓他模仿你的面部表情、手勢和言語的音調變化。每天你都要給他有感情地朗讀1~2個優美的童話或詩歌,或者放錄音帶給他聽。此外,當你向他打手勢時,一定要伴之以簡要的詞語,當你說新詞時,一定要用寶寶能清楚理解的手勢去強調它們,並像做遊戲一樣,不厭其煩地重複這些新詞。他非常喜歡你陪著他看圖書,講圖書中的故事。對他來說,書是一種能打開合上的、能學說話的玩具。每天你都要擠出一點時間和他一起看圖畫書,一面看一面講圖書中的故事。給他看的書應當大一些,圖畫要清楚,色彩要鮮艷,每一頁的內容不要多,圖上的人物畫像要大,人物的對話要簡短生動,並多次重複出現,便於他模仿。這樣,他就會對圖書越來越感興趣,對學說話越來越感興趣了。

  培養寶寶的運動能力

  8個月的寶寶不僅爬行的本領與日俱增,而且能夠扶著東西學起來了。

  剛學會站立的寶寶,還不會自己坐下。我們可以教他向前彎一下腰再坐下,這樣他就不會摔倒。一旦學會站立,他的本領就越來越大了。他可以用一隻手扶著沙發站立,或者乾脆背靠在床邊把兩隻手騰出來去拿玩具。他還可以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用一條腿支持體重,想試著邁出他人生的第一步。

  當然寶寶更喜歡的運動是學爬行一一一從匍行轉到爬行。如果學爬時,寶寶的腹部不能離開床鋪,我們可以用一條毛巾放在他的腹下,然後提起寶寶的腹部,使體重落在手和膝上,開始手膝爬行。等寶寶的小腿肌肉結實,能支撐體重後,就會漸漸變成手足爬行。練習爬行不但輪流鍛鍊了四肢的耐力,而且能增強小腦的平衡與反應聯繫,這種聯繫對寶寶日後學習言語和閱讀有良好的影響。

  學爬行最好的玩具是各種色彩鮮艷、大小不同的皮球。皮球之所以受到寶寶的青睞,是因為無須寶寶費什麼勁,皮球就能滾得老遠。此外每次皮球滾動的方向是無法預料的,而且可以失而復行,這就增加了玩耍的新奇性和趣味性。

  要給寶寶開闢一個「運動場」,任他「摸爬滾打」。我們可以用沙發圍出一塊寬敞的活動場地,再在地板上鋪上蓆子、毯子或棉墊之類的東西,使他可以練習扶著站立、移動身體,並在上面玩耍,又不易磕著碰著。當然給他的玩具也要安全、衛生,不要讓他夠著剪刀、扣子、能套在頭上的塑膠袋等危險品。

  不要總是抱著寶寶,這樣會限制他的活動、減少鍛鍊的機會;也不要輕易打斷他的活動,哪怕他不厭其煩地用積木敲打著桌面。而要給寶寶提供自己活動與鍛鍊的機會,這樣他的能力就會日新月異地迅速發展。

  教寶寶學會走路

  寶寶為何走路搖搖晃晃

  剛學會獨立行走時,寶寶走起路來總是搖搖晃晃,像是隨時都可能摔倒一樣,像個小「醉八仙」,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首先從寶寶的形體特點上看,頭大、軀幹長、四肢短,這樣就會頭重腳輕,重心不穩。其次寶寶的神經系統尚不完善,支配動作的能力也較差,當寶寶邁步時就不能及時調整身體的姿勢以保持平衡。再者從動作的協調性來看,行走需要上下肢、腰部等部位的協調,但寶寶這時因腦發育尚不成熟,動作協調性較差,常會出現多餘動作。為了使身體平衡,寶寶兩腳間距離就比較寬,以加大腳的支撐面積。就是這樣,寶寶走起路便搖搖晃晃,欲倒不倒,像個「小醉八仙」。其實,父母大可不必擔心,只要在旁邊加以保護就行了。

  走路與多種因素有關


  正常情況下,寶寶滿周歲以後便會蹣跚邁步了,但也有一些寶寶到1歲半還不會走,讓父母很著急,其實這樣的寶寶以後走得很好的例子是很多的,父母不必過分憂慮。

  寶寶學走路與各自的身體、神經、精神狀態的發育都有關係,如果具備了身體基礎,精神狀態又好,他便會主動地學走,自然很快也就學會了。如果寶寶在剛學步時便重重摔了一跤,那麼必然會影響寶寶的積極性,可能一連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內都不敢去練習,緊抓大人不放。另外,如生病也會使寶寶無意去練習走路。所以,我們應保證寶寶身體的健康發育,又要使寶寶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這樣對寶寶行走等大動作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父母不可太心急,過早地訓練寶寶走路可能會使寶寶出現「X」型腿和「O」型腿,尤其是患有佝僂病的寶寶更是如此。

  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

  寶寶也有社交

  人總是需要相互的交流和學習。大人有社交寶寶也要社交,加入到一個小集體一一一幼兒園中,所以寶寶社交能力的培養也是必要的。在與同齡孩子的玩耍中,寶寶獲得的樂趣和潛在的好處我們是難以想像的。

  不過,寶寶最初是一點也不懂怎樣與小朋友相處的,社交能力同樣需要機會學習鍛鍊,需要父母的指導。好在寶寶這一時期對所有的物和人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正是學習的好機會。

  每星期最好讓寶寶有2~3次以上的機會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當寶寶們在一起玩,大人最好在一旁觀看,用眼神來鼓勵他,不要隨意去干涉,讓寶寶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與小朋友交往。當然在玩耍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除非特別過分,可能給寶寶帶來危險,否則讓寶寶試著自己去處理,他們相互間會產生屬於他們的想法和方式,你的方法可能是不適合處理他們之間的問題。比如當別的小朋友與寶寶爭奪自己心愛的玩具時,你如果出於成人的禮貌讓寶寶把玩具給了對方,就會使寶寶站在那裡發呆,因為他為此不解,眼巴巴看著自己心愛的東西被別人玩弄著,會感到傷心。這時對寶寶進行所謂不要自私的教育還為時過早。如果寶寶去強奪別人的玩具時,大人可試著告訴他那是別人的東西,搶不好,同時可用別的玩具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總之,給寶寶多一些機會,在大人適當的指導下,讓寶寶自己嘗試出適合他的社交方式,大人不要隨意干涉,對寶寶的保護也不要過度。

  很多寶寶非常活潑好動,喜歡與他同齡的小孩們去玩。但是幾個小孩子在一起沒多久就開始搶奪東西甚至打架。對這種情況應該怎樣對待才好呢?

  社交的學習

  寶寶與他人的交往也像他對環境的好奇一樣,需要有學習的過程,才能建立和發展起來。寶寶現在走得穩了,說話也多了,整天忙於探索,對所有的人和事都表現出好奇,這正是鼓勵他與別的小朋友交往的大好時機。雖然這時的寶寶可能還不知道怎樣與其他孩子打交道,但從看見新面孔、相互接觸、交換玩具這些簡單活動中,他就能得到很多快樂。每星期至少讓寶寶有二三次機會與其他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讓寶寶用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別人,去了解別人,你可以在旁邊悄悄地鼓勵,但不要強迫他用某種方式去認識別人。寶寶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會找到自己合適的方法。

  父母不要對寶寶保護過度。這個年齡的孩子在一起難免會有小小的衝突,只要沒有大的危險,讓寶寶自己學習處理衝突,自己經歷獲取和給予。

  讓寶寶有機會保衛自己的權利,這也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規則。

  寶寶這時只會與其他孩子在一起玩各自的玩具,很少就遊戲內容作言語交流,這是所謂「平行遊戲」時期。儘管他們很少對話,但在一起玩對孩子的潛在好處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培養寶寶的睡眠習慣


  良好的睡眠對寶寶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此時寶寶的腦細胞發育還不夠完善,容易疲勞,每天仍需13~14小時。充足的睡眠能使腦細胞較好地恢復工作能力。寶寶正在生長迅速的階段,而生長激素只有在睡眠時才分泌,經測定,幼兒熟睡時的生長速度是清醒時的3倍。可見充足而優質的睡眠對寶寶是相當重要的,而良好的睡眠習慣則是優質睡眠的有力保證。

  讓寶寶獨睡

  寶寶應有自己的小床。一般當寶寶和父母同睡一床時,總會鑽進媽媽的懷裡,大人與孩子的呼吸交融一起,使空氣變得混濁,寶寶呼吸會不舒服,也容易得呼吸道傳染病等,寶寶和父母同睡,有時父母不注意會把寶寶壓壞,甚至窒息死亡。寶寶經常和父母睡還會養成了寶寶睡覺離不開媽媽的壞習慣,不利於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和良好的衛生習慣。此外,寶寶睡得比較早,大人還要做許多事情,這樣就容易把寶寶吵醒,所以應給寶寶一個安全舒適的小床,讓寶寶獨自睡。而寶寶的小床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太軟的床容易使寶寶發生脊柱畸形,太硬了又不利於寶寶放鬆全身肌肉,容易產生疲勞。棕繃床柔軟而有彈性,既利於寶寶全身肌肉和神經的充分放鬆,較適合寶寶生長發育,不會有什麼不利影響。

  讓寶寶按時睡覺

  按時睡覺對寶寶規律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在睡覺時間前1個小時到半個小時,就應讓寶寶平靜下來,不要讓寶寶做活動量大或容易興奮的遊戲,也不給寶寶講驚險的故事。應給寶寶盥洗,脫衣上床,這樣養成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的生活規律。

  讓寶寶自然入睡

  即讓寶寶自己調節心理狀態,平靜下來,自然而然地睡去。寶寶睡覺時室內的光線應暗下來,夜晚應關燈,白天可拉上窗簾。大人在做事時要避免發出太刺激的聲響如「砰」然關門或在收拾餐具碗碟掉地的脆響。但大人也用不著躡手躡腳,正常的活動可繼續進行,但是若寶寶習慣了在過於安靜的環境睡覺,可能連一點聲音都會使他醒來,這樣也不好。不要讓寶寶上床之後吃東西玩鬧,或養成要大人拍打才能入睡等習慣,也不要讓寶寶含奶嘴,吃手指,蒙頭或摟著布娃娃睡覺等。當寶寶睡不著時,不可大聲嚇唬,朝他發脾氣,而應該態度溫和地想辦法讓他睡,比如輕輕唱催眠曲等。

  良好的睡眠姿勢

  睡眠姿勢對寶寶發育影響也很大,比如寶寶剛吃完東西就應右側臥而眠,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再如俯臥不利於寶寶呼吸,對內臟發育也不好等。但在社寶剛睡時不要強迫寶寶的睡姿,只要寶寶感到舒適即可,也利於寶寶入睡。如果寶寶夜晚睡得時間較長,可在寶寶入睡後幫他改換姿勢。

  睡眠不安的原因

  寶寶夜裡可能會驚醒、哭鬧,睡得很不踏實。這時父母最好不要立即將其抱起、走動拍哄,否則容易讓寶寶養成睡覺一定要又抱又哄的壞習慣。寶寶夜間的驚醒一般總是有原因的,父母正確的做法應是找出這一原因,從而從根本上加以消除。比如寶寶是否身體生病了不舒服,或吃得太飽,或餓了,或內衣太緊或尿床或白天受到委屈驚嚇等等。總之,當寶寶從睡夢中醒來,父母一定不要急燥,也不要過分撫慰寶寶,而應想辦法找出原因,原因消除了,睡眠不安也就消除了。

  培養寶寶穿脫衣習慣

  寶寶衣著要合適

  1歲多的寶寶不僅活動能力上增強了許多,還逐漸學會了配合大人給他穿衣,有的還會自己穿脫。所以寶寶的衣著既要不影響活動,不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又要方便寶寶學會自己穿脫,當然安全因素更要考慮到。要注意以下方面:

  衣著大小適合,上衣要稍長。太緊小的衣服會讓寶寶感覺不適,比如鬆緊褲的腰部鬆緊若太緊便會影響寶寶的呼吸,也影響寶寶骨骼的發展。而背帶褲則較好,緊身衣褲不適合寶寶。太寬鬆的衣服不沾身,比如褲子老往下掉等,不便於寶寶活動。寶寶的上衣一般可稍長一些,這樣在活動時,可避免寶寶露出肚子著涼。


  衣著應簡便易穿脫。如果寶寶的衣著如一些女孩子時裝那樣里三層,外三層,帶帶絆絆的,寶寶可能怎麼也學不會穿脫甚至連配合都學不會。寶寶的衣著應以簡便易穿脫為原則,內衣可做成圓領,外衣有兩三個大的扣子就可以。寶寶衣著上不要有太多的帶子,金屬扣、飾物也應少些,這不僅是易穿脫,同時也是為寶寶的安全著想,女孩子這時還不宜穿長連衣裙,夏季可穿短褲,方便安全。

  注意性別意識。儘管這時寶寶還沒有性別意識,但仍不要男扮女裝,女扮男裝,小男孩就應穿小男孩的衣服,小女孩就應穿小女孩的衣服,這樣才利於寶寶心理的正常發展。寶寶也不宜化妝,因為化妝品對寶寶稚嫩的皮膚有百害而無一利。

  提倡寶寶的衣著要簡單便利,但卻並非指寶寶的衣著不要講究。整齊的穿戴對培養寶寶愛整潔的好習慣有積極的作用,另外,在晚上脫衣時也應注意將脫下的衣服鞋襪有順序的放好,這些都對寶寶有潛意識的影響。

  關於穿衣,可由過去的配合逐漸讓寶寶學會自己穿衣穿鞋的一些簡單的基本動作,大人在這時一定要有耐心,給寶寶講述每一細節,並幫助寶寶一起做,要讓寶寶多嘗試多練習,每當寶寶有一點進步時要及時誇獎鼓勵,要循序漸進不要急躁,對寶寶要有耐心和信心。比如從最簡單的戴帽,脫帽到脫鞋,脫襪到脫內衣褲,再到穿襪、穿鞋,穿內衣內褲等。

  再一點,平常我們所見到的小寶寶總是穿著許多衣服,尤其是冬季,看上去很笨拙,就像一隻企鵝那樣,因為父母總怕寶寶著涼,其實穿得太多是不好的。研究表明,幼兒體重達4千克左右時,身體會生長出一些脂肪層,保護並調節體溫。所以有些小胖子的耐寒性甚至比一般的成人還好。一般說來,寶寶只要比成人稍多穿一點就可以了。穿得太多,不僅不利於寶寶活動,而且可能會讓寶寶更容易著涼。因為寶寶的活動量大,新陳代謝也快,穿得太多了,活動後的汗就不容易干,常把內衣浸濕,不及時換便容易感冒,一般寶寶的穿著在外界氣溫變化下,以能保持體溫為適合,正常時寶寶的手是清涼的,臉色也正常。穿得過多,寶寶的手就會發熱,小臉也會漲得通紅。不利於活動。寶寶在適應不穿太多的衣服後,能夠增強抵抗力,少患感冒。

  培養寶寶的進食習慣

  1歲多的寶寶非常好動,一動也閒不著,跑來跑去,爬高下低,手腳不停,即使到了吃飯的時候也很難老老實實地坐下來,這就是許多家長感到的餵飯難問題,是寶寶成長中的一個共同難題。家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這時對寶寶的食量要求不能像以往一樣多,寶寶的身體生長速度較以往減慢了,飯量需求自然也就減少了。若強迫寶寶還吃得和以前一樣多,就自然會遭到寶寶的拒絕,也讓寶寶感到吃飯是受罪,是父母的事,影響吃飯的積極性。

  要明白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即寶寶若真餓飯了,自然便會好好吃飯。而他只想玩不想吃或邊吃邊玩,說明他不是很餓飯,家長可不聲不響地把飯菜收走。如果寶寶見狀哭鬧可再試著讓他吃,若他又無興趣吃飯便要態度堅決地拿走。下次開飯的時間可稍提前一些,但不可以在拿走一會兒後又拿給寶寶吃。一會兒餓飯了也有的吃,這樣他每次在按時吃飯的時候都會漫不經心,而且也會在下次吃飯時因剛吃過不久,肚裡有貨,更不好好吃飯。

  吃飯應該專心,邊吃邊玩對消化不利。吃飯時人們首先是看到飯菜引起大腦興奮,大腦又支配胃腸道系統有節奏性地運動,興奮、分泌消化液,很好地消化吸收食物。但其邊吃邊玩,注意力分散,大腦就不夠興奮,消化系統也不能有效工作,不利於消化吸收。

  注意力轉移法。到了吃飯時間,家長可逐漸轉移寶寶注意力,不要等什麼都弄好了,然後把寶寶叫過來就餵。父母應該讓寶寶主動參與吃飯前的準備工作,如拿小凳子,洗洗手等。讓寶寶意識到要吃飯了。吃飯時要把寶寶的玩具等物從餐桌旁拿開,以免分散寶寶的注意力。一個安靜輕鬆愉快的進餐環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給寶寶一定的自由,對於1歲多的寶寶即使能安分地坐下來吃飯,也東張西望,他會用手指朝這裡戳戳,那裡抓一把。這樣的情況是不能算邊吃邊玩的。家長不必太在意。

  培養寶寶的大小便習慣

  孩子某些生理的發育存在很大差距,有的孩子早就可以不用尿布了,而有的孩子則要很遲很遲才能脫離尿布。不過,這與媽媽的教養方法關係很大。白天大小便時能夠知道喊人需到1歲半或2歲左右,這是孩子大腦神經系統逐漸成熟,能控制大小便的年齡。

  1歲半以後,如孩子大便一般都在早飯後,則每天到時就讓孩子坐在便盆上或到廁所去排。每天父母應督促孩子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同時發出「嗯嗯嗯」或「噓一一一」的把便聲,有時會相當順利。如過了5分鐘還不排,或一開始就挺著身子不干時,就不要硬逼。如果無論如何都不乾的話,可過1、2周后再重新試著讓孩子坐在便盆或去廁所排。若成功了,就應好好鼓勵。因為這種年齡的孩子只要一受到表揚,做什麼都會有信心。而且,媽媽一高興,孩子心裡也就自然產生一種要使媽媽高興的念頭,於是每次大小便時就會找媽媽了。


  雖然有的孩子2歲多了,還不會自己大小便。對這樣的孩子絕不能打罵,只能耐心誘導,多做示範動作,使孩子逐漸養成良好的大小便習慣。

  培養寶寶講衛生的習慣

  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寶寶的健康成長無疑是重要的。良好的衛生習慣應該怎樣培養,從何著手,以及如何培養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養成勤於勞動的習慣都是本節要討論的內容。

  培養寶寶從小講衛生的習慣

  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寶寶的健康生長十分重要。從教寶寶配合大人給他洗盥開始,逐漸培養寶寶自己動手做清潔衛生的能力和習慣。不要小看寶寶的能力,寶寶這時正處在學習積極性很高的階段。

  衛生習慣的培養要從讓寶寶知道衛生的內容開始,主要有以下方面:皮膚清潔:早晚要洗臉,飯前便後要用肥皂洗洗手;定期洗頭洗澡,

  可隨季節作調整,夏天每天至少1次,春秋季可2~3天一次,冬天至少每周1次。洗頭洗澡時應使用幼兒特用的浴液和洗髮液。睡前要洗屁股,女嬰應從前往後洗,以防引起女孩生殖器感染。洗臉盆、洗腳盆、洗屁股盆、洗澡盆以及洗臉毛巾、洗腳毛巾等各類盆具和毛巾不可交叉使用。

  口腔衛生:飯後要喝些溫開水或漱口,逐漸養成刷牙的習慣,牙刷牙膏應選用適合寶寶的。盥洗用具要放在規定地方。

  衛生小手帕:讓寶寶常備一條清潔的小手帕,可別在衣服的前襟上。用手帕來擦嘴,擦鼻涕等,而不要揮袖子隨便一抹。

  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尤其是不隨地吐痰,從小就應養成這一習慣。

  勤剪指甲、勤洗髮:長頭髮必然要和寶寶身體的其它部分生長爭奪營養成分,頭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過長的指甲里往往藏著許多細菌,給寶寶剪指甲應用小剪刀為好。這樣不容易使指甲剪得過短或者傷及指端的皮膚引起出血,在剪指甲前用溫水洗一洗手可使指甲變軟,剪起來無疼感。注意家長一定不要去撕咬寶寶的指甲,這樣很容易撕破手指。寶寶在疼痛之後下次必然會拒絕剪指甲。一般來說每周剪一次到二次就夠了。

  在培養寶寶良好的衛生習慣中,一定要儘量激發寶寶的熱情,讓他感到學習是樂趣而非負擔。大人應耐心細緻,每一環節應仔細講解示範,讓寶寶自願。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使寶寶一生受益,少得各種疾病。

  教寶寶怎樣講衛生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他能主動參加一些洗盥活動,而且積極性很高。

  因此從這時起,要逐漸讓寶寶知道清潔衛生的內容,逐步培養寶寶自己動手做好清潔衛生的習慣和能力。


  清潔衛生要做哪些:

  保持皮膚清潔:早晚要洗手洗臉,手隨髒隨洗,飯前便手必須用肥皂洗手;睡前洗腳、洗屁股;定期洗頭、洗澡,夏季每天至少一次,春秋兩季2~3天一次,冬季至少每周一次;勤剪指甲、勤理髮。

  口腔衛生:1~2歲飯後要喝些溫開水,以清潔口腔。2歲後開始培養飯後漱口,早晚刷牙習慣。

  用手帕擦手、擦臉、擦鼻涕,不要讓寶寶把鼻涕擦在衣服上。不隨地亂吐,不隨地大小便,經常保持整潔衛生的習慣。

  養成不吃手指、不挖鼻孔、不摳耳朵的好習慣。

  怎樣搞清潔衛生

  洗手:挽好袖子,打開水龍頭,濕潤雙手,擦肥皂,搓洗手心,兩手互搓手背,洗手指,用水洗清二三遍,擦乾。

  洗臉:讓寶寶閉上眼睛,用毛巾從眼內側到外側輕輕依次擦洗雙眼、嘴、鼻子、面額部,清洗毛巾,洗雙耳的耳廓、耳後、脖子、頸部,清洗毛巾,擦乾。

  洗屁股:先洗會陰部(小便處),後洗臀部(大便處),以防引起泌尿道和尿陰道感染。

  擤鼻涕:用手絹或衛生紙蓋住鼻子,先按住一個鼻孔,讓另一個鼻孔輕輕出氣,排出鼻涕,然後用同樣辦法擤另一個鼻孔。

  寶寶講衛生從哪裡入手

  讓寶寶給媽媽當助手:盥洗時先讓寶寶配合你的動作,使寶寶熟悉程序。

  激起寶寶的興趣:用愉快、輕鬆的語言或兒歌誘導寶寶的活動,在遊戲中讓孩子理解語言,學會技巧,培養能力,養成習慣。如在給寶寶洗手時邊唱兒歌:「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頭洗仔細,小手腕別忘記。」

  耐心細緻:對於每樣事都要反覆提醒、督促、反覆練習,不怕麻煩,不怕弄濕衣服,讓寶寶在愉快的情緒中形成較鞏固的清潔衛生習慣。

  要注意的問題


  洗手、洗臉最好用流動水。洗手、洗臉後的水不能再用來洗屁股。給寶寶洗臉時不可用肥皂,以免刺激寶寶的眼睛而不願再洗臉。

  盥洗用具要放在固定位置

  寶寶的盥洗用具主要有盆:洗臉盆、洗腳盆、洗澡盆、洗屁股盆;毛巾:洗臉毛巾、浴巾、擦手毛巾、擦腳毛巾;其它:漱口杯、牙刷、梳子。把上述各種用具放在固定的取放方便的地方,使它成為寶寶衛生專用的一個角。寶寶此時不完全會使用盥洗用具,為寶寶做這些準備的目的是:

  使寶寶從小明白,一切盥洗用具和一些貼身衣褲均不能與別人共用,以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傳染疾病。

  建立一個適合寶寶年齡特點的專用衛生角,方便安全,便於寶寶學習和掌握自我服務的本領。

  便於清洗、消毒、保持衛生。

  選擇大小形狀和花色不同的各種盆和毛巾,以便寶寶辨認。在給寶寶盥洗時要提醒寶寶識別和使用自己的用具。

  各種盆、毛巾不宜混淆、替代,也不宜堆在一起,應分開放置。

  定時洗淨消毒。各種毛巾每天用肥皂分別搓洗一次,每周分別蒸或煮沸15~20分鐘後曬乾。衛生角要經常打掃。

  培養寶寶的科學精神

  寶寶喜歡從高處丟東西,大概是東西一放手突然就不見了讓他覺得不可思議且很有趣,或是喜歡聽東西掉下去的聲音吧!這個時期的寶寶一坐在椅子上就會故意把東西丟下來,然後要大人幫他撿,身為爸爸媽媽不要責備他的行為,應重視隱藏在這種行為背後的科學心理,為他設計一些快樂的遊戲。

  從哪裡放進去呢

  寶寶可以開始學習什麼是三角形、四角形、圓形了。玩積木遊戲時要邊玩邊跟他說:「這是圓形,這是三角形」。要他把積木按各自的形狀放入打了洞的箱中,他就能玩得很高興。

  做紙飛機飛上天

  用廣告紙或彩色紙幫寶寶折成紙飛機,讓他見識見識,爸爸的紙飛機也能飛得老遠。給寶寶一架,抓著他的手,讓他學會如何放飛機。


  什麼都丟

  寶寶喜歡聽東西掉下去的聲音,所以看到什麼就丟什麼。當他丟金屬湯匙時媽媽可以在一旁說:「鏘」,丟積木時說「咔啦」,丟手絹時說:「咦,沒有聲音?」在遊戲過程中,寶寶就會知道聲音和物體間的關係。

  把小石頭丟入空瓶中

  給寶寶準備裝果汁等塑膠制的空罐子,讓他玩丟石頭的遊戲。不管是抓或丟,對他來說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把瓶子倒立,從小洞中抓出石頭雖然很困難,卻非常好玩。

  培養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猜身體名稱的遊戲要點

  幼兒過了周歲後,可能開始了解手、腳、眼、鼻、嘴等一個個單字的名稱,至於兩個字以上的身體名稱則要再大一點才會說。大人可陪著他玩身體名稱的遊戲,但不必急著教他說出來。一開始可摸著爸爸、媽媽或他自己的臉或手快樂地遊戲,讓他在遊戲中學習各部位的名稱,但不要強迫他記。

  用手指認

  讓寶寶跟著媽媽做,媽媽一邊指著自己的鼻子一邊說「鼻子、鼻子、鼻子」,指著眼睛則說「眼睛、眼睛、眼睛」,順著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順序個個移動。

  媽媽的手在哪裡

  把「爸爸的」、「媽媽的」、「××的」等人名跟「手」、「腳」等身體部位結合起來問他,如「媽媽的手在哪裡?」、「爸爸的手在哪裡?」、「××的手在哪裡?」等,讓他一個個回答,答對時要高興地稱讚他:「對,答對了。」也可以用布娃娃玩這種遊戲。

  面向鏡子說出它們的名字

  帶寶寶到鏡子前玩摸臉的遊戲。寶寶因為能在鏡中看到媽媽摸著自己的臉,所以玩起來會更高興。首先,讓寶寶坐在鏡子前面,媽媽坐在寶寶的後面一面摸著他的臉一面說:「××的臉」,接著摸鼻子、耳朵等。

  培養寶寶的模仿創造能力

  寶寶對親愛的爸爸或媽媽所做的動作或所用的東西非常感興趣。例如他會學媽媽坐在鏡前梳頭的動作,學爸爸拿著公文包走路的樣子。大人應重視這種情形,試著教他玩模仿的遊戲。這段時期寶寶還不會自己假想角色,媽媽應從旁協助。


  幫媽媽拿東西

  這個時候的寶寶對報紙、爸爸的帽子等經常放在同一地方或看慣的東西比較熟悉,只要用手勢配合語言,他就能幫你拿過來。拿來時高興地跟他說:「謝謝寶寶」,他就會很喜歡幫爸爸媽媽做事。

  現在是媽媽了

  寶寶非常喜歡學媽媽的一舉一動。把玩具放在購物籃遞給他,他就會高高興興地提著籃子走來走去。這時候可以鼓勵他玩模仿媽媽的遊戲,讓他背著娃娃,手拿購物籃,他就會在屋裡走來走去,玩得不亦樂乎。

  培養寶寶畫畫的能力

  看到媽媽拿著鉛筆寫東西,寶寶也會想拿著鉛筆在紙上畫畫兒。如果他有這個意思,不要嫌麻煩,為他準備紙跟蠟筆吧!一開始,先教他如何正確地握筆,拿錯時要記住糾正。紙上出現蠟筆痕跡可以讓寶寶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喜悅,所以讓他盡情地玩吧!

  讓寶寶畫畫

  寶寶會用蠟筆畫線後,可以試著讓他畫圓圈。媽媽先握著寶寶的手,一口氣畫出一個大圓圈。寶寶雖然不能馬上學會,只要每次用筆時媽媽在一旁抓著他的手,慢慢就學會了。

  可以堆幾塊

  這段時期,寶寶玩的積木遊戲只是把它拿來當車、船在地上滑,或排成火車來玩,而沒辦法往上疊出形狀。把媽媽堆高的積木推倒也能帶給他快樂。

  母子一起作畫樂趣無窮

  寶寶看到媽媽畫畫也會想參加。媽媽可以畫一些他喜歡的汽車或爸爸、媽媽的臉。與媽媽一起畫畫,寶寶會體會出畫畫的樂趣,進而畫出自己的風格。

  送孩子進幼兒園

  為寶寶進幼兒園作好準備

  到了3歲孩子就可以進幼兒園了。由於幼兒園對孩子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當然比家中要好些。但是孩子從家庭進入幼兒園卻是一大「難關」。剛入園的孩子常常要悲傷幾天,甚至不玩、不吃、不睡,使家長又心疼又著急,不知如何是好。為什麼孩子入園會這麼困難,怎麼幫助孩子順利地度過這一難關呢?


  孩子由家庭的單獨生活,單獨教養轉變為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集體教養,會在心理上、生理上引起很大的變化。孩子在家庭中,每天都處在中心的地位,父輩、祖輩時時處處都在注視著他。而進入幼兒園後會碰到完全陌生的環境,這麼多小朋友在一起活動和生活,而教師只有幾個;一切都要遵守規矩,當碰到某一方面比自己能幹的孩子,他會產生一種失落和不安的感覺;再加上幼兒園吃飯有規定的時間,不到時候沒有吃,討著吃也吃不到;許多生活都要自理,如穿脫衣服、午睡要自己睡等;特別是一進幼兒園就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了,所以感到特別的不習慣。因此在孩子快要進幼兒園之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除了平時訓練孩子學會洗臉、洗手、穿衣、吃飯、睡覺等自我服務能力外,可以先帶孩子到幼兒園去玩耍、觀看,使孩子了解幼兒園,並對幼兒園豐富的生活產生渴望和要求,誘發入園的願望。臨近入園前,可以帶孩子去看望小班的老師,讓孩子和未來老師先熟悉熟悉,可以減少入園後的陌生感覺。更為重要的是思想準備,讓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要進幼兒園了,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入園就要順利得多。

  鞏固幼兒園小班的學習

  寶寶經過半年幼兒園小班生活,已習慣了上幼兒園,能講述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家長可結合寶寶在幼兒園的學習給以鞏固強化。

  如果寶寶在眼科檢查中情況異常,如發現有斜視,雙眼曲光不正等,應當及早矯治,因為在4歲之前矯治效果最佳。斜視和雙眼曲光不正差別過大時,有一眼的成像會被視網膜廢棄不用,使不用的眼睛成為弱視。如果長期只用一眼視物就會失去立體感和距離感。在12歲之前如果不矯治孩子長大之後就會因視力不好而不能勝任許多工作,如司機、醫生、航海人員及需要精微立體視力的許多工種,從而限制孩子擇業。此外如果在3歲之前眼睛受傷,長針眼等,千萬勿遮蓋一眼。遮蓋眼睛也會形成弱視,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家長應當注意避免。但在4歲前後如果因斜視或曲光

  不正矯治弱視時,醫生會故意遮住好眼,讓弱視的眼睛工作,孩子會因為不習慣而揭去遮擋,父母應了解醫生的意圖,鼓勵孩子接受治療,按時遮擋,按時打開,使治療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幼兒園中班的角色遊戲

  寶寶經歷了一年小班生活,已能適應幼兒園生活。4~5歲的孩子最喜歡問「為什麼」,對每一種新鮮事物都喜歡探究。由於對社會生活有了一些了解,喜歡模仿,孩子能模仿不同職業人們的行為,會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做遊戲。角色遊戲使他們對社會活動更加熟悉,通過模仿為以後進入社會做準備。

  幼兒園大班的集體觀念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已經有了集體觀念,喜歡為集體貢獻力量,成為集體中的成員,能夠做中小班的模範,帶頭守紀律,幫助小弟弟小妹妹們,在家庭中懂得幫助父母做一些事情。大班的孩子常常代表幼兒園做一些競賽性團隊遊戲,如接力、拔河、棋類等比賽,5~6歲的孩子的遊戲進入團隊遊戲範疇,每個人都儘自己力量為集體爭光。

  培養孩子讀書學習能力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幼兒時期是孩子智力發展十分迅速的時期,觀察是發展幼兒智力的主要途徑。沒有觀察,可以說就不可能積極思維,也不可能產生豐富的想像。通過觀察,孩子才可能對事物有明確的認識。

  事物,主要依靠各感覺器官,即通過眼看、鼻聞、耳聽、口嘗、手觸。他觀察一朵花,知道這朵花是紅的,摸一摸,知道花瓣很細軟;聞一聞,知道這朵花是香的。幼兒在觀察中,運用感官認識許多事物。

  父母不僅要引導幼兒觀察,還要教會他觀察的方法。例如,觀察一條鯽魚,要先從整體再到局部,先從頭再到尾(或從上到下,或前後左右)

  按次序進行。從整體看,鯽魚的身體是扁扁的,兩頭小,中間稍大,全身披著閃亮的小鱗片。從頭到尾看,頭上有兩隻眼睛,尾上有鰭。要求4~5歲幼兒,把觀察到的簡單內容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為了使幼兒感知清楚,還可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如把兩種不同的魚放在一起,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孩子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幼兒觀察力的培養,最主要是引起他對觀察的興趣。興趣是動力,當幼兒對觀察表示出極大興趣時,應仔仔細細地觀看,津津樂道地解答,以增加幼兒的觀察興趣。在家裡如果養一隻兔子,在大人精心帶教下讓幼兒一起照料。他從新奇到產生興趣,然後進入觀察,能學到許多知識。他知道兔子吃菜葉很快,從小兔到長成大兔要長很長的毛。對幼兒感興趣的觀察對象,家長應及時滿足他們的願望。例如,家裡買來一隻母雞,孩子會很自然地去抓一把米來。家長不要阻攔,讓他去喂,因為這正是幼兒觀察雞吃食的好機會。

  在家庭中、馬路上、公園裡,供幼兒觀察的事物是多的,大人要有心選擇對象,引導幼兒觀察。在觀察中,掌握從近到遠、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原則,培養幼兒仔細認真的觀察習慣,發展幼兒的觀察力。

  培養幼兒的記憶力

  具體地說,幼兒看見一對小兔,紅眼、白毛、長耳朵,這一可愛的形象在幼兒腦中留下印象,這是識記和保持;以後看見小兔,他能辨認出來,這是再認;當不存在小兔的情況下,幼兒也能敘述出小兔的形象特徵,這是回憶。記憶的過程,是把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加以保存、積累和鞏固的過程。記憶能力是人所不可缺少的。

  記憶是後天形成的,良好的記憶能力需要在幼小時就重視培養。

  根據幼兒記憶的特點培養

  幼兒時期,無意識記占優勢,有意識記在逐漸發展。無意識記指沒有預定目的,也不花努力的識記,如有趣的小動物、美麗的花、形象鮮明的人和物,凡幼兒感興趣的東西,就很容易在無意之中不用專門去記住了。幼兒期的記憶主要是無意識記,因此,對幼兒要求記住的各種人和事,應當儘量注意形象、直觀、具體、生動,引起幼兒的注意和喜歡。有意識記指事先有明確任務,並需花一定努力的識記。這在記憶中占比重較少,同時也有些困難,但在幼兒記憶發展中是一個重要質變,需通過一定方法進行啟發誘導。如在遊戲中,事先提出角色的要求,或講故事之前向幼兒提出要複述的任務,促使有意識記的發展。

  幼兒的機械識記多於意義識記

  機械識記是根據材料外部聯繫,採取簡單重複的方式所進行的識記,如背拼音字母,背數字。生活中有些事幼兒並不理解,但也能留下印象,就是運用機械識記的方法。意義識記是指對理解的材料,運用有關經驗進行的識記,如一首理解的兒歌,幼兒很快就學會了。在理解的基礎上,容易記憶。意義識記效果好。儘管幼兒運用機械識記多於意義識記,但意義識記的能力在不斷發展,兩者相互結合,並不排斥。因此,要幼兒記住的對象,應儘量寓以意義,如學韻母「o」可與公雞叫聲聯繫,學聲母「m」可與兩個門洞聯繫,幼兒會記得更迅速更準確。

  幼兒形象記憶效果高於語詞記憶

  形象記憶是藉助具體形象的識記,如認識父母,分辨熟人和陌生人。語詞記憶是利用詞的識記,如語詞進行解釋說明。幼兒語言水平較低,形象記憶效果較好。但形象記憶的效果也藉助於詞語的運用,幼兒語言發展得好,形象記憶的效果會更好。父母可以充分運用直觀材料,同時輔以語詞的說明,使形象和詞義在幼兒記憶中密切相互作用,促使記憶的發展。

  藉助聯想,提高記憶力

  聯想是指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建立廣泛的聯繫。如幼兒認識了圓,包括圓球、圓桌子、圓瓶、圓盤等,就在生活環境中找圓,回憶自己見過的圓,廣泛聯繫到鍋蓋、鍋、月餅、餅乾、水桶、瓶口、西瓜、葡萄等。知識經驗越豐富,越容易建立多種聯想,所記憶的東西也會越多。在培養幼兒聯想習慣時,可積累一些直觀生動的材料,按類別分放,供幼兒擺弄、體會,留下豐富、美好的記憶。

  對要求幼兒記住的內容,要反覆練習。幼兒記憶的特點是學得快,忘得快,幾天之後就忘記了。要設法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提出具體的要求,養成對新事物能集中精力注意的習慣,能發展良好的記憶力。

  培養幼兒的想像力頭腦中創造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就是想像力。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過去感知所得到的形象,經過加工而成,是在想像的條件下進行的。比如,幼兒對媽媽的形象記憶最深,因此,當他接觸到布娃娃時,就產生做「媽媽」的願望。他的話語和動作,有些是模仿媽媽的,有些是憑自己的想像。這就是新事物的形象,即「娃娃的媽媽」創造的過程。


  幼兒時期的孩子想像十分活躍,他可以從一隻玩具引起一連串的想像。例如,用花紙折一隻「船曬衣裳」送他玩,他會高興地邊玩邊說:「一隻小船水上走,我在水裡洗衣服,洗好曬在小船上。」4歲的孩子就能有這樣豐富的想像了。幼兒時期,想像力的發展是很快的。當孩子偶然用兩條交叉線畫出一條魚時,他會歡跳地叫起來:「一條魚,一條魚」。此時,父母對他的「作品」加以肯定、表揚,他會畫了一張又一張,以此感到自豪。以後,父母有意帶他去看水池中的金魚,圖書上的各種魚的畫片,所畫的魚也逐漸就有變化了,如魚背上添魚鰭,魚身下畫有橫曲線表示水。經過多次練習,他能畫出各種顏色的魚在水裡遊玩,其主題構思雖然簡單,但在成人的啟發引導下,想像已從無意識進入到有意識的創造性階段。這表明,幼兒期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期,想像力在幼兒身上有較大的潛力。

  幼兒的想像多受情緒的影響,有時會把想像當做真事,或誇大想像。例如,幼兒特別喜歡萬能積木,他會這樣告訴同伴說:「爸爸給我買了萬能積木」。這絕不是在說謊,而是受情緒影響,或做過夢,以致真假混淆了。遇到這樣情況,父母不要責斥他是「說謊」,也不要認為「有趣」,應正確對待。有條件可給他買,否則應轉移他對這一玩具的興趣。

  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幼兒期是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提高的重要階段。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發音要正確

  幼兒有些語音發得不准,如「奶奶」說成「來來」,「熱」說成「樂」,「歲」說成「睡」等。這是幼兒發音器官尚未發育完善,或受方言影響所致,成人千萬不要取笑和模仿,應隨時給予糾正。

  詞彙要豐富

  教幼兒說衣著、食物的名稱,如「毛衣」、 「餅乾」;學招呼人,如

  「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學禮貌用語,如「你好」、「謝謝」;學說自然現象,如「春天」、「下雨」;學形容景象,如「藍藍的天」。反覆鞏固已學過的詞彙,不斷增添新的詞彙,詞彙豐富了,口語表達能力才有了基礎。

  使用短句

  句子是表示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是由詞構成的。先教幼兒說短句,才能進一步練習說連貫性語言。

  訓練幼兒學講連貫性語言

  5~6歲幼兒詞彙已相當豐富了,有名詞、動詞、形容詞、連接詞、數量詞等,還掌握了不少短句。應鼓勵幼兒把各種詞連起來,連貫地用口語描述某一事物或情景,如:「冬天到了,天氣很冷,我跟媽媽上街,穿了大衣,戴了帽子和手套。」

  以上四方面,父母可根據幼兒實際反映結合練習,有所側重,不可偏愛。

  發展幼兒口語,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模仿父母的語言

  學口語,父母是幼兒第一任老師,孩子主要是模仿他們的語言。父母必須注意正確地、文明地使用祖國語言,學講普通話,為幼兒做出榜樣,並有意識地及時糾正幼兒錯誤的發音,注意語句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通過遊戲練習口語

  幼兒最喜歡玩遊戲,遊戲中的問答和自言自語,就是練習口語的好機會。孩子所熟悉或理解的事,都會自然而然地在遊戲中通過他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觀察

  在日常生活中,可供幼兒觀察的內容很豐富。口語表達能力可在觀察中得到較多的練習機會。

  生活中交談

  親切地、自由地與幼兒交談,是發展幼兒口語能力的一種好形式。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父母從簡單到複雜與幼兒進行交談,並作恰當評定,按幼兒發展情況進行引導。

  通過故事、兒歌等文藝作品

  幼兒在家應有自己愛聽的故事、寓言童話和傳說。父母講時語句要優美動聽,內容要豐富多采,以吸引孩子興趣。對孩子愛聽的故事,大人可多講幾遍,讓孩子記熟、複述。兒歌,大都短小精悍,文字規範,生動形象,富有節奏,易於上口,便於記憶,幼兒能較快地學會,念唱時感情充沛。其他如繞口令、詩、謎語等,感染力也很強。這些文藝作品,能大大豐富幼兒的想像與思維力,通過經常練習,口齒變得伶俐,語言善於表達。

  通過圖片、畫冊、玩具、木偶等藝術作品

  形象的、鮮艷逼真的實物對幼兒吸引力很大,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能得到好的效果。幼兒會看圖說話,背木偶戲的台詞,兩個幼兒在一起,邊玩邊交談,在歡樂中不知不覺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

  培養孩子的藝術感受力

  除了對幼兒進行感性知識教育,父母在家中還可開展一些符合幼兒興趣的知識藝術訓練。只要選擇內容適當,孩子是願意接受的。

  識字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隨時能接觸到文字,並且會很有興趣地問:「這個字念什麼?」他看著大人的口形會跟著念。報紙來了,讀一下報名,過不了多久,鄰居的幾份報紙,差不多都能認出來。走在街上,認認店面招牌,自然而然地認識了一些字。繼而認孩子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還可以做成識字卡,一面看圖,一面認字,這樣效果更好。但文字比較抽象,幼兒不宜大量認字,死記硬背,否則孩子會感到單調,產生反感情緒。要讓幼兒多接觸實際,學會觀察,為系統識字打下基礎。

  寫字

  幼兒能繪畫,也能練習寫字。孩子動筆總是先畫畫,對畫圈圈、塗黑點、畫線條很感興趣,所以,幼兒把寫字叫畫字。

  4~5歲的幼兒可開始練習寫自己的名字和幾歲了。開始時確像畫字,如把「口」畫成一個圓。父母應把教孩子握筆的方法,引導他按筆順寫字,注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寫字要與認字相結合,在認字過程中,孩子記住了字的形象,臨摹起來就方便了。孩子寫字用的鉛筆,色要濃,鉛芯要軟,使字跡寫得清楚,不易戳破紙。5~6歲孩子見大人用毛筆寫字,他也試試,父母應予以鼓勵。寫字時需注意正確姿勢,用眼時間不可過長。

  繪畫

  孩子喜歡看圖畫,更喜歡拿筆在紙上學畫。繪畫不僅能學到繪畫技能,對孩子的注意力、想像力、記憶力,特別是觀察力,都可以得到良好發展。觀察是繪畫的基礎。孩子畫什麼要給他觀察什麼。3~4歲幼兒進行觀

  察時,往往只注意物體明顯部位,而且不能持久。所以,只能要求他們觀察物體的主要特徵,少許時間後轉移搞另外活動。以遊戲口吻啟發孩子練習,繪畫技能會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畫直線用「天下雨地上長草」作比喻;學畫橫線時,畫一條線作地,畫兩條線作馬路。5~6歲的幼兒,不但能觀察所畫物件的整體,還能注意局部。他們中大多數已掌握橫線、直線、圓圈、三角形和方形。家長可以進一步啟發孩子用這些圖形構成簡單的畫面,如電視機、傘、自行車、房子等,把孩子的眼光引向豐富的實際生活。孩子畫完一張畫,常會給父母看,父母要熱情給予表揚和鼓勵,以培養孩子繪畫的興趣和信心。引導孩子把畫貼在本子裡或牆上,供家人欣賞,把繪畫當做一件美好的事情來做。

  家庭藝術薰陶一一一音樂

  孩子喜歡音樂,音樂特別能吸引孩子,因為孩子的聽覺靈敏,在別人的歌聲中、在優美的旋律中,能感受到生活的歡樂和溫暖。從小注意音樂教育,不僅能培養孩子的音樂才能,而且能開發智慧,陶冶品德和性格。

  在家庭中,如何早期注意音樂教育呢?

  讓孩子多欣賞

  現在,錄音機電視機已普遍進入家庭,孩子在家聽音樂的機會多了。電台有專為孩子放錄的音樂節目。雄壯的歌聲,舒展的樂曲,充實了孩子的聽覺。培養孩子欣賞音樂,要注意音響不刺耳,環境不嘈雜,作品短小,節奏鮮明,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並培養堅持聽完一曲的習慣。

  用自然聲唱

  唱歌是音樂表現中最易理解、最易接受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種形式。孩子最喜歡唱歌了,順口的曲調聽幾遍就能上口了。每當他們在幼兒園學會一首新歌時,總要一次又一次地唱給爸爸媽媽聽,或在遊戲中哼哼。孩子開始學唱歌時,父母要注意培養他們用自然聲唱歌。

  首先,要有正確的唱歌姿勢,即自然地站著或坐著唱。唱歌姿勢不正確,往往會直起嗓子喊叫,聲音極不好聽。有時孩子高興了,喜歡唱得很響,父母要及時提醒,並使他懂得在集體中唱歌時,自己的聲音不可突出,歌聲要整齊才好聽。


  在日常遊戲活動中,也要提醒孩子說話要養成不叫喊的習慣,保護嗓子。有的孩子對唱歌不感興趣,或聽音能力差,可讓他多聽琴聲,多聽發音準的同伴唱,父母若不喜歡唱歌,也別忽略孩子接受音樂薰陶的機會,讓音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創造音樂環境

  3~4歲幼兒可以學彈鋼琴、小提琴、拉手風琴等樂器了。從小能學會一種樂器,不僅為長大成才打下基礎,而且可以鍛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毅力。

  無論學什麼樂器,都需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按孩子特點認真下功夫。孩子覺得很有趣,就會一遍遍地練。一曲彈完,應予拍手鼓勵。學習任何一種樂器,必須有老師手把手地教,嚴格地按教本由淺入深進行學習。老師的講解、示範很重要,不能心急貪快。有一定基礎後,最好創造機會讓孩子參加演奏,或聽適合程度的音樂會,以擴大眼界,進一步提高興趣。

  幼兒特點之一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即使是對他有明顯刺激的歡快旋律,能夠集中的時間也甚短。因此,幼兒練習樂器時間不宜過長,3~4歲幼兒應從幾分鐘開始,經過一段時間接觸樂器,可延長到15~20分鐘,不宜超過20分鐘,一天分幾次練習。

  培養孩子的文學水平

  幼兒文學內容是多方面的,有故事、兒歌、繞口令、謎語等。它運用形象的、生動有韻的語言,創造有趣的情節,告訴孩子,什麼是美、什麼是丑、人類的聰明、生活的歡樂,把孩子帶進神奇的天地,陪伴著度過幸福的童年。

  聽故事

  童話、神話、寓言是幼兒最愛聽的故事,還包括介紹有科學知識和描述大自然的故事。孩子喜歡故事,百聽不厭,有的成了上床入睡的催眠曲。故事能給孩子以智慧、勇敢和理想,多聽故事,不僅能長知識,發展想像力,而且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但給孩子講故事,切忌用教訓口吻,寓教育於故事情節之中,多讓孩子自己去品嘗感受。

  背兒歌

  兒歌的內容廣,有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形象,有歌頌祖國,歌頌大自然。孩子將從兒歌中接受薰陶,培養美好的情感,高尚的志趣,純樸的願望。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背頌兒歌。

  猜謎語

  猜謎語是幼兒動腦筋思考的一種遊戲活動。謎語既有韻又有歌,一般是用兒歌、順口溜的形式,以恰當的比喻表達事物的特徵。因此猜謎語過程,能夠活躍幼兒思想,鍛鍊了分析判斷能力,加強聯想,對發展智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利。

  每個孩子都具有好勝心,在猜謎語時孩子願意自己動腦筋猜出來,不希望大人透露謎底。如孩子幾次猜不著,家長可用啟發方式,如揭示「這是吃的」,「跟……有關」……,孩子將越猜越有興趣。謎語內容,應該是幼兒接觸過的、生活中較熟悉的物品,從吃的、用的、自然現象、動物中取材,當然要適合孩子的年齡不可太深奧。

  說繞口令


  教幼兒繞口令,有助於發展語言。教的方法主要一條是慢中求快。開始教時正確示範,一句句慢慢學,不可求快,待完全學會並習慣後,要求說快不會錯了。繞口令要求有一定的速度,說得慢就不稀奇不好笑了。相聲中常用繞口令內容,孩子特別感到新奇、有趣,越是說不好越是要學著說。

  培養孩子的集體思想

  幼兒到了3歲,特別渴望與同伴交往,不願一個人單獨玩耍。當家裡來了小客人,他會非常高興地主動拿出自己喜愛的玩具,很快兩個人便做起了遊戲,成了好朋友。一旦小客人要回去了,好客的小主人竟會哭出來。這說明幼兒已從個體活動發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體生活了。

  幼兒園是幼兒的集體活動所在,是幼兒的天地,那裡有老師、有小朋友、還有各種設施和玩具,對孩子有吸引力。父母應該送幼兒到這個美好集體裡接受集體主義教育。只有在集體生活中成長,孩子才能更好懂得互相謙讓、有禮貌、相互幫助、有同情心、遵守紀律,為以後入學打下良好基礎。

  父母要善於抓住孩子關心集體的點點滴滴,給予表揚、鼓勵和支持,並且自己要做出榜樣。當聽到孩子充滿感情地反映某某小朋友生病了,可帶著孩子去探望,支持他們的友誼。當見到孩子在離園前自覺把小椅子擺整齊,並輕輕地放,做出愛護小椅子的行為時,大人要及時表揚。當孩子在口袋裡發現多出一隻不是自己的玩具時,大人應提醒、鼓勵他交還老師。家長處處遵守幼兒園規則,為孩子做出榜樣,這樣孩子關心集體、愛護集體的品質會成長得更快。

  培養孩子從小愛科學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及早注意培養孩子愛科學的興趣是祖國培養科技人才、實現四個現代化大計的起點,其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對孩子進行愛科學的教育,絕不是死記硬背,灌輸知識。主要是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培養對事物觀察、思考、探索的習慣。早早地在孩子心靈上播下愛科學的種子。

  怎樣讓孩子從興趣著手呢?

  孩子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他們對水、風、雨、樹、花草、小動物等的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感到有趣。可是孩子真正發生興趣,必須通過具體接觸,如白天看到了藍天、白雲、金亮亮的太陽,晚上看到天空中的星星、月亮。孩子會好奇地發問:「太陽的家在哪裡?」「星星可以下來跟我玩嗎?」這表明他對自然現象產生了興趣,家長如果能認真地回答,孩子的興趣就得到了保護。有時家長也可以提問啟發孩子,引起他的思考,如孩子回答錯了,或者是根本沒有聽清楚,家長可以再說一遍,並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慢慢誘導。

  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家裡可以隨時積累一些材料,如鐵片、竹片、吸鐵條、木塊、小石頭、彩色玻璃紙、硬板紙、小瓶子、破桌球等,讓孩子經常擺弄,親自摸摸、看看、比比,逐漸認識它們。例如,偶然間發現一張紙不費力地一撕就破,而布要用剪刀剪。把兩張不同顏色玻璃紙疊在一起對著陽光照,顏色變了,黃和藍變成綠,紅和藍變成紫,這就會非常吸引孩子!家裡還可以養些花、小金魚、小蝌蚪,冬天切下蘿蔔根、土豆養在盤裡,讓孩子一起照料,當發現土豆鑽出綠芽,蘿蔔長出嫩葉,孩子該多麼興奮啊!一點奧秘,一點道理,引起孩子的思考和探索都離不開大人的誘導。一般孩子常常愛問:「天為什麼會下雨」。家長有空時不妨跟孩子一起做個小實驗。用一大杯開水,放上一個冷的蓋子,水蒸氣碰上蓋子就變成水珠往下流,這水珠就是「雨」,這樣孩子就知道了。一盆水,裡面放一塊鐵和一木塊,木塊浮在水面上,而鐵塊沉到盆底,看看哪個重,哪個輕。兩塊同樣的硬糖,把其中一塊敲碎,越細越好,同時放在一隻盛有熱水的杯中,讓孩子看看,哪種糖先溶化。通過這個實驗,讓孩子懂得成了粉末的糖比整塊糖和水接觸多,所以溶化快。這些小實驗使孩子發現一點科學的奧秘和道理,並深深印在孩子的心靈里。

  為孩子上學做好準備

  孩子長到6~7歲就要上學了,過慣幼兒園生活的孩子進入小學會面臨許多困難。幼兒園有生活管理,學習時間短,學習常安排在遊戲之中,學會多少並無嚴格要求。小學則以課堂學習為主,上課時間長,休息時間短,課堂上沒有玩具;學生要守紀律,生活上要自理。環境也有較大的變化,教師和同學幾乎全是新面孔,要重新適應。

  由於變化太大,如果未做好上學前的準備工作,有些孩子高高興興地背著新書包去上學,回家時卻垂頭喪氣。他會感到學校不自由,回家後還要做功課,壓力太大,乾脆不願意去上學。為此家長應及早幫助孩子做上學前的準備工作。

  思想和學習上的準備

  孩子在幼兒園裡以「遊戲」為主,進入小學後以「學習」為主(上午四節課,下午三節課)。孩子要突然由「動」轉為「靜」,確實一下子很難適應。主要的是學習上負擔,要認、讀漢語拼音,識字、學算術,背課文,有的孩子會感到沒興趣、負擔重。

  為了使孩子能較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家長首先應該在入學前幾個月,有意識地多向孩子介紹一些小學裡的學習、生活情況。包括學習哪些課程,每天上幾節課,作息制度,上下課應該注意些什麼,老師和同學們的相互關係等。使他對學校生活有一定地了解,並盼望自己做個小學生,從思想上作好入學的準備。

  同時,為了使孩子逐步習慣學習生活,在家可以適當減少孩子活動、遊戲的時間。先讓孩子多玩些安靜的桌面遊戲,如搭難度較大的裝拆積木、看連環畫、下跳棋、畫畫、摺紙、捏泥等。特別是畫畫,既可以培養孩子「坐得住」,又為今後寫字打下基礎。通過繪畫,使孩子能熟練用筆,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以後,再增加一些學習內容,適當減少遊戲時間。例如,讓孩子每天練習寫自己的名字,學寫阿拉伯數字、中文數字以及簡單的詞彙,每天做些10以內的算術題和簡單應用題。漢語拼音基礎較好的父母,還可以適當教孩子學習漢語拼音。這樣,從思想、學習習慣、時間和認識技能上逐步過渡,那麼孩子進入小學後,就不會有突然改變生活習慣的感受,不會有學習負擔過重的反應,每項學習任務都能輕鬆、愉快地完成。

  生活上的準備

  幼兒園的孩子,生活上處處要依賴成人。有爸爸接送上幼兒園,媽媽餵飯,奶奶整理衣物,爺爺幫忙穿脫衣褲……。而入小學後,生活一下子發生變化。放學後,跟著隊伍要自己過馬路回家。雙職工的孩子中午在校吃包飯,不僅沒有人喂,還要自己排隊取飯菜、洗飯盒。在校要自己整理書包,自己上廁所時不讓背帶掉下進入便池裡。因此生活能力上的培養和逐步過渡,也是很重要的。在平時,就應每天讓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吃飯和穿脫衣褲一定要讓他自己來,不可代勞。帶孩子外出時,告訴他不要亂穿馬路,要走橫道線,教會他看清來往車輛(先向左看,再向右看),在成人的看護下獨自學會過馬路。

  在生活習慣上也要改變一下,讓孩子按照學校作息制度起床、睡眠和吃飯,不至於進小學後突然變得消瘦和疲憊不堪。早晨起得早,早餐要吃耐飢和富有蛋白質的食品,讓孩子一頓吃飽,午餐前不吃零食或甜食,中午準時開飯。午睡從少睡一點逐步過渡到不睡午覺。晚上早一些睡覺,少看電視。還可以教會孩子認識鐘點,使他養成時間概念,學會掌握時間,以後上學不至於遲到。

  物質上的準備

  主要是準備好必要的文具用品。書包、文具盒等一切用品以舒適、簡單、美觀、大方為主。過於花錢的東西,孩子弄丟弄壞很可惜,複雜的用品孩子不會用,為時過早。也不一定完全要買新的,家裡有舊的也可以利用,不要使孩子從小養成對物質的追求。

  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銜接,長期來一直是一個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許多孩子在入學後第一學期就出現「困難期」。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使孩子儘量避免出現「困難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