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少年時代
2024-09-13 00:42:17
作者: 浮生夢
石大慶到九周歲的時候才上學,上課第一天的情景他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一個秋雨綿綿的季節,媽媽找了一個破舊的人造革手提兜,權當做他的書包了。他們的教室是一二年級合用的複式班級,一個老師同時教兩個年級。村里孩子少,一個年級只有十幾個學生,所以學校就把他們放到一個教室一起上課。老師教完一年級的課程,在他們寫作業時,再去教二年級。
石大慶上學的第一節課是語文,班主任是個中年女老師,皮膚黝黑,瘦瘦的臉頰帶著母親般的笑容。那天她披著雨衣走進教室,臉上淌著雨水,雨衣里裹著一摞課本。她放下課本後脫掉雨衣,笑吟吟地打開課本的第一頁,將課本面向學生高高舉起,大聲地說:「同學們,這是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他老人家神采奕奕看著我們呢。
我們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她說話時聲音是那麼鏗鏘有力,她的笑容是那麼甜蜜。石大慶認為那是從她心底發出來的幸福笑容。接著,老師叫來一個女同學,把課本發給大家,然後回過身去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她說:「同學們,我們的第一課就是毛主席萬歲。」說著她帶頭鼓起掌來。老師安排學生每個字寫五行後,就開始給二年級的學生上課。
這就是石大慶的人生第一課。當時語文學習的課本是本省的自編教材,頭四課他至今記憶猶新,記得第二課是「中國共產黨萬歲」,第三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第四課「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
每節課老師都顯得那麼亢奮——雖然她只是一個代課教師。
石大慶母親一邊帶著她的四個孩子,一邊還要操持家務,但是一家人還算是其樂融融。石大慶的童年是快樂、安逸、沒有飢餓困擾的,也是生活在樸素和平環境中,但他卻成為了在社會動盪中,充滿欺騙與虛偽的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人。
在這美麗也封閉、傳統也落後、躁動也保守的年代裡,石大慶慢慢地長大了。
那時上學的任務也不重,學校根本就不留家庭作業,每天做兩頓飯是石大慶必須完成的任務。
他做的最多的飯是貼玉米面餅子,燉白菜。他做得很熟練。先把玉米面和好,找一個熱一點的地方讓它發酵;然後,把一口大鍋燒熱,在鍋中間放上一羮匙豆油或葷油,待油溫升起來後,再放入大醬或少量醬油、蔥花炸鍋,炸出香味來,再將切好的白菜放進鍋里,翻炒幾下,放上水。待鍋里的水發出吱吱響的時候,把發好的玉米面兌上小蘇打和均勻後,圍著大鍋的周圍貼一圈。他個子還小夠不著鍋的遠處,就用胖乎乎的小手,把團得圓圓的玉米面投擲過去,準確無誤。然後蓋嚴鍋蓋,木製的鍋蓋變形嚴重,四處漏氣,得用抹布堵上有縫的地方,以免玉米面餅子不熟,最後加大火力燒開鍋,就萬事大吉了。等到父母從生產隊的地里幹活回來,那鍋里的飯菜還熱乎著呢,就是鍋里的白菜已經燉得爛如泥了。
自從母親參加生產隊的勞動,石大慶和弟弟妹妹與母親在一起交流的時間就很少了。早晨母親上工時他們還在夢鄉里,中午回家急急忙忙吃一口飯,還要縫縫補補一些衣服、鞋子等,感覺沒多長時間又下地幹活去了。晚上母親回來吃過飯就很晚了,做一些家務,就睡覺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石大慶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
石大慶小的時候最喜歡下雨,直到現在,他還是喜歡下雨。窸窸窣窣的雨聲能給他一種溫馨、祥和的感覺。那時只有下雨,母親才能在家休息,他和弟弟妹妹們圍在母親身邊,打打鬧鬧,無憂無慮地玩耍,看著母親做著針線,聽著母親嘴裡哼著聽不懂的調子,到了晚飯時,母親會擀上一大盆黑面麵條,讓他們吃個夠。
石大慶喜歡讀書,在娛樂匱乏的年代,喜歡讀書並且有書可讀,那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書的資源很匱乏。在他的青少年時期,很多好書籍被列入禁書。像《青春之歌》這樣的讀物就是第一大「毒草」。一旦發現必須上交,否則被冠以傳播黃色書籍加以處理。古典文學什麼唐詩、宋詞、百家姓、千字文想買都買不到。那個窮山僻壤的地方,別看發展生產沒有本事,緊跟形勢搞運動可是一點都不曾落後。
石大慶當時最好的娛樂就是看小說。他看了幾部大書,也是當時的暢銷的幾本書,《金光大道》《艷陽天》《征途》《沸騰的群山》《迎春花》《苦菜花》等等,後來才逐漸接觸到了四大名著、外國一些知名文學書籍。可就這點娛樂活動也得避開他的父親。父親認為,看小說獲得不到有用的知識,小說里的東西都是胡編亂造的,沒有什麼營養價值,而且還浪費時間,有那工夫不如在家裡多干點活。每當他看到石大慶捧著一本書在那裡看,就給他臉色,甚至責罵。
因此,石大慶看書的時候,都背著父親,聽到父親的腳步聲,就立刻藏起來,假裝找點活干,以避免父親的訓斥。
建國初期,那是一個文盲遍地的時代,也是一個文盲加流氓領導管理讀書人的時代。讀書人,尤其是讀過高小以上的人占比太低,初中以上學歷的更是鳳毛麟角。國家為了讓成年人能夠快速學會文字,儘快減少文盲,把複雜的、筆畫多的漢字簡化成筆畫少、易書寫的簡化字。現在用的簡體文字就是在那時造出來的。遵從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畢竟不識字的人比識字的多,那麼簡化文字就是為了讓那些不識字的人更容易認識和書寫這些字。中國的文字演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規模、人為地改變漢字的書寫規範,中國歷史上不多見,這次文字改革使漢字的會意功能消失殆盡,好在港台地區沒有改變,傳統字體得以流傳。
那個時候農村的娛樂生活很枯燥,沒有電視,收音機也很少。
村子裡接上電燈後,父親把從前在工廠上班時買的一台收音機用上了。那是一台電子管收音機,老百姓管它叫戲匣子,大小差不多的一塊空心磚那麼大。
那時打開收音機除了《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就是樣板戲,翻來覆去都是那幾個頻道。雖然愛聽的節目不多,但是孩子們總想從收音機中發掘出好聽的節目。他們總是調台,調來調去,時間久了把收音機里那個調台轉輪線磨斷了,他們就把手伸進收音機的後部,撥動機械輪調台,怎麼調也是那幾個台,偶爾調出外國台也聽不清楚。
一年為數不多的露天電影裡偶有嗲聲嗲氣壞女人和壞男人台詞,就會成為調皮搗蛋孩子的流行語,流傳一段時間。正面人物都剛正不阿,革命人物不需要有感情色彩,清一色的光棍。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電影《廬山戀》一經放映立即轟動全國,成為年輕人戀愛的樣板。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