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陳述陳年> 第五章 從花橋到煙溪——三線建設紀事之一

第五章 從花橋到煙溪——三線建設紀事之一

2024-09-13 00:50:17 作者: 德安
  一 會戰花橋鎮

  1970年9月下旬,農村搶收搶種和防汛工作剛剛結束,從省里傳來了原廣州軍區關於組織民兵參加三線建設的通知,並且特別傳達了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三線建設不搞好,我一天也睡不好覺。」具體任務就是參加湘黔枝柳鐵路建設大會戰。

  南縣武裝部牽頭組建了「南縣鐵路建設指揮部」。各公社的民兵連也很快成立,並在最短時間內開赴建設工地:漵浦縣花橋鎮。

  一路急行軍,幾天之內,我們到達了指定的宿營地。華閣連就駐紮在花橋鎮上。(註:1981年,花橋鎮改名為「雙井」鎮)

  這是一個美麗的湘西小鎮。一條百年老街的兩旁,全是店鋪。店鋪大多是帶有防雨騎樓的。街面則鋪著條形麻石,古香古色。經過數十年的戰火硝煙,小鎮竟還保持得如此完好,真是奇蹟。老街一般是樓下臨街做門面,樓上住人。我和華閣連的工程員夏堯生以及宣傳員黃中亮老師,就住在一位劉姓裁縫師傅家的二樓。推開木窗,低頭就見長長的古街。每逢單日,是花橋鎮的墟日,熱鬧非凡。十里八鄉的鄉親們挑著籮筐或者背著竹簍,把他們自留地自留山的產品運下來,沿街擺賣。賣完了,進店買些所需要的東西回去。我們的房東劉裁縫,每到墟日就很忙。顧客們有來取衣服的,也有剛買了布來請他量身做衣的。劉師傅說,這些老鄉一般都是熟人,有的是幾十年的交情往來了。他家燒的柴吃的米都是老鄉們送的。

  花橋有一座小型水電站,用山上的泉水發電。電壓較低且不穩定,所以我們房間的電燈總是忽明忽暗。不過,湍急的泉水沿著一條石砌的水渠,從水電站奔流而下,從花橋鎮邊淌過,給小鎮帶來無限生機。男人們在這裡挑水澆地,婦女們在這裡槌洗衣服。那清清亮亮的泉水,直到現在,還經常出現在我的夢中。

  花橋鎮屬於丘陵地區,物產特別豐富。老鄉們告訴我們說,夏天的桃子秋天的柿,吃都吃不過來。我們到達花橋的時候,正是深秋。小鎮周邊農家院子裡,高大的柿子樹上掛滿了紅紅的柿子,十分誘人。除了曬柿餅,農民們也把柿子摘下來在集市上擺賣。又大又紅又甜,才5分錢一個。我後來幾十年走南闖北,從沒見過那樣大而便宜的柿子。

  華東大隊有個小青年叫鄭德保,參加鐵路會戰時才18歲。他請我幫他保管每月5元的零用錢。有次他說買牙膏用了8毛5分錢,我給他開支了。當天晚上他到連部來找我作檢討,說其實買牙膏只用了7毛5分錢。另有1角錢是買了兩個大柿子,和同伴一人吃了一個。他的誠實很令我感動。我對他說,這麼又大又甜的柿子,我們南縣是沒有的。想吃你就多買兩個吃吃,不要緊。錢是你自己的,莫被我卡死了。當年冬天他體檢合格參軍去了。到部隊後,他給我寄來穿軍裝的照片,很帥的軍人。

  最令我們湖區人羨慕的,就是木材了。農民們挑到鎮來賣的柴,在我們看來好多其實是很好的木料,而且便宜得不得了。連隊的木匠王師傅,就與農民談價錢買木料。他用這些木料,給連隊幹部和部分女同志,每個做了一個大木箱(帶底座,可以穿繩子挑走,南縣人叫「籠子」)。木箱可以裝很多東西。我後來到大連上大學,到廣州參加工作,都一直使用這個大木箱,直到成家多年之後才拆掉做書桌的抽屜。

  民兵連的任務是挑土築路基。搶修鐵路路基的工作是艱苦的。為了搶工期,我們甚至冒著鵝毛大雪組織挑燈夜戰。隨著路基越挑越高,而取土的地方又越來越遠,挑一二百斤重的擔子,往往要走幾百米,再爬上幾十米高的高坡。一天下來,即使是冬天衣服也汗透。但大家的情緒一直很高。連女孩子們也不甘示弱。在劉元英(副連長)劉明鳳(副指導員)的帶領下,每天鬥志昂揚地在工地奔波。男同胞們有時會偷偷地為她們少裝一點,她們發現之後還不干呢,要求一定裝滿。劉元英更是仗著身強力壯,來去如飛,被人們戲稱「坦克車」。不過有不少女孩子太年輕,又從沒離開過父母。白天太勞累,晚間在一起哭泣也是有的。這個情況引起了上面的重視,專門作了布置。以後各連都減輕了她們的勞動量。減少上工地挑土,多安排她們做工地宣傳,或者為男同胞洗衣洗被,到廚房幫廚,排練文藝節目等等。

  國慶那天,花橋居民早晨一開門,發現整個街區乾乾淨淨。原來是劉明鳳和劉元英組織華閣連團支部的女孩子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整個鎮街道、走廊打掃一遍。從凌晨2點一直干到4點30分才悄悄回去休息!

  當時對政治宣傳工作的重視程度,是現在的人們難以想像的。華閣公社的宣傳工作,無論是筆桿子寫文章還是文藝演出,原本在南縣就非常出名。特別是當南縣花鼓劇團解散之後,幾乎原班人馬都下放到了華閣,吹拉彈唱,更推動了這裡的文藝活動。華閣民兵連的年輕人到了三線工地,當然就成了引人注目的文藝尖兵。幾場演出下來,縣指揮部竟把我們華閣連的幾名文藝骨幹(如何重光等)都抽調到縣指政治部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去了。可見我們連隊的文藝水平非同一般了。

  記得當時我們華閣連正排練一個節目,叫湖北大鼓《歌唱龍老化》。我坐在下面一聽,歌詞不行,就當即修改。第一段是:「毛澤東思想威力大,陽光雨露育鮮花。千萬英雄唱一個,苗族戰士龍老化。」女孩子們說,這個陳秘書好厲害,幾分鐘寫好一首詞。其實,當時的歌詞,無非是些政治口號順口溜,談不上什麼藝術的。我們這個節目在三線工地一炮打響,後來還成了縣指宣傳隊的保留節目。這曲調,我至今還能唱出來。

  不過我們排練的舞蹈《颯爽英姿》,就沒這麼幸運了。這個節目中,有女民兵練刺殺的動作。沒想到,參加縣指揮部的文藝會演,上台演出時才發現,台上正中央懸掛著偉大領袖的大幅畫像。向領袖的畫像劈刺當然是不行的。演員們在台上頓時手足無措,演出完全失敗了。

  好在我們在集會拉歌和工地宣傳鼓動方面一直走在全縣的前頭,所以這一次偶然的失誤,並沒有影響華閣連的聲譽。

  拉歌是我們解放軍部隊的光榮傳統。整齊雄壯的歌聲,是壯軍威提振士氣的有效手段,也是上級考察基層幹部組織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一場場沒有裁判的激烈的比賽。在三線工地,參加縣指組織的全縣性的大會或者集中看電影,是各民兵連拉歌的重要場合。為了克敵制勝,黃中亮老師想出了一個極佳的主意:我們自創歌曲。於是,我寫詞,他譜曲,並利用下雨天不上工的機會教唱。我們的歌詞簡單,曲子鏗鏘激昂,青年的民兵們對此興趣極高,一首歌,一般教唱個把小時就能學會。當時我們自創了三、四首歌。而別的連隊根本做不了這樣的事情。他們只能唱《團結就是力量》或者《大海航行靠舵手》這樣的歌。於是,在出席全縣性重大活動時,華閣連唱的歌別出一格,往往一下子就把別的連隊給鎮住了。記得有一首《三線建設掀高潮》的歌詞是這樣的:「歌聲震天紅旗飄,三線建設掀高潮。湘黔枝柳通北京,民兵鬥志沖雲霄。修好戰備路,埋葬帝修反,千斤重擔我們挑,我們挑!」其他連隊唱的歌我們都會,我們唱的歌他們都不會,全都傻眼啦。華閣連的民兵們揚眉吐氣,越唱越來勁,每次縣指揮部的領導都嘖嘖稱讚。我們連的指導員劉桂香也為此覺得特有面子。

  黃中亮老師是我從復興港中學挖來的。我們出發前夕,我看見有個老師在復興港街道邊的牆壁上畫宣傳畫很有特色,一打聽,他叫黃中亮,就向公社領導舉薦他參加民兵連。公社領導一點頭,學校只好放人了。黃老師多才多藝,工作又很投入,和我很是配合默契。每次上級到工地檢查,我們連的工地總是宣傳氣氛最好的。我們華閣連還有自辦的油印小報,這也是許多連隊所沒有的。這份報,名為《工地小評論》,我負責文字編輯,而黃中亮負責排版和刻印。(在中學時,我就與周革健有過兩人辦一份報的經歷。)我們小評論報所發的每篇文章都會在縣指廣播站播出。那時熊耀才同志在益陽地區三線建設指揮部的《會戰報》任主編,經常轉載我們的小評論。這使華閣連聲名遠播。後來我到省指揮部政治部工作,政治部的同志都知道華閣連的小評論。只有一次我嫌黃老師「畫蛇添足」,他不大高興。那是我寫的一篇《為休息之前再挑兩擔土叫好》,他在刻寫時發現版面尚有一點空間,就自作主張地添了一句:「一定要突出無產階級政治,否則就如同在懸崖上跳舞,那是十分危險的。」在當年那樣的政治環境中,在搶修鐵路的工地上,誰會用到「在懸崖上跳舞」這樣的詞!也只有我們這位黃老師了。

  在那個年代,縣三線建設指揮部建立了政治部,下設廣播站、文藝演出團以及電影隊。各民兵連隊都設政治指導員和專職文書。我是華閣連的文書。文書的工作,一是做好自己連隊工地的宣傳,二是給縣指揮部廣播站供稿。我在廣播稿中喜歡使用「英雄的華閣連指戰員」這個詞,而政治部王漢初主任不贊同這種提法。但工地廣播站和其他連隊的文書都認為這個提法沒問題,有特色。以致後來「英雄的華閣連」成了我們連隊的專用代名詞了。每天當工地的廣播播出我寫的稿件時,華閣連的民兵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華閣連也的確是英雄的連隊。因為華閣民兵不僅艱苦勞動衝鋒在前,而且技術也是一流的。南縣的施工地段需要建幾個涵洞。其中所需石料最多而且技術要求最高的一個涵洞就在華閣連。技術把關由華閣連技術員夏堯生負責。開始時,鐵路勘測設計部門對我們是不大信任的。但是當夏堯生攤開圖紙,把技術要領和施工進度安排一一講解時,上面來的人都開心地笑了,說想不到一個民兵連隊有這麼強的技術力量。老夏倒覺得沒多大難度。他對我說:「我參加過華閣公社多少個大型電排站的施工建設,個個都比這個鐵路涵洞技術要求更高呢。現在這三線,高標號的水泥鋼材盡我的量用,那還會有什麼問題喲!」果然,在施工過程中,上級技術人員常來我們連工地檢查,每次都表示滿意,完工時也是一次驗收合格。

  炸山取石頭對洞庭湖區來的華閣民兵,倒是具有一定難度。副連長陳永陽帶著十來個年輕人,甚至還有女青年,從打鋼釺埋炸藥裝雷管的基本功學起,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領。我們最關心的是安全。每次封鎖採石場點炮炸石頭,都成了連隊領導關心的大事。還好,直到涵洞完工,不但保證了工程所需要的全部石料,而且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記得有個名叫孟凡盛的小伙子,和一個名叫李敏的姑娘,還成了開山炸石的技術標兵。

  時間已經到了年底。經過幾個月的日夜奮戰,花橋路段雄偉的鐵路路基已經成型了。按照上級的安排,三線工地進入年終總結和評選四好連隊五好戰士階段。縣指給的指標是,四好連隊90%,五好戰士80%。這個指標,引發了較大的爭議。華閣連成為四好連隊是肯定的。但有的可能達不到四好標準的單位領導就坐立不安了,一天幾次往縣指跑。問題更大的是民兵。有的連隊反映說,同村同隊出來5個社員,4個評為五好,只有一個評不上,家鄉的父母都覺得無臉見人,連對象也要吹了。本人則垂頭喪氣,暗暗掉淚,月底會餐也不願參加了。問題層層反映上去,驚動了省指的政委和司令員。他們說:「民兵本來個個都是好樣的,怎麼給你們評來評去倒成了不好的啦!」這話說得很重。於是,上級連夜通知:四好連隊和五好戰士指標都改為100%。皆大歡喜,避免了一場風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