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西關女兒> 十九 西關老屋

十九 西關老屋

2024-09-13 20:20:30 作者: 孔令駒
  潘麗文的老屋在西關一條古樸的小巷裡,路面鋪的是花崗岩長條石板,並排五條,一塊接一條塊地往深處伸延,與其它小巷相連,四通八達。石板經過腳板、木屐和各種鞋底100多年的摩擦,光滑發亮,宛如一面面古老的青銅鏡,散發著悠久的歷史氣息,映照著小巷兩旁青磚牆瓦頂的古老房屋,映照著明清時期名門望族官僚巨賈在西關興建的豪宅——西關大屋群。

  老屋是一座經典的西關大屋。

  廣州的雨水多,下大雨時,由於排水渠不暢,西關低洼的地方常常出現水浸街。有時即使廣州沒下雨,也會出現水浸街,那是因為西關河流密布,在划龍舟的時段,河涌常常發大水,河水通過排水渠倒灌入街道,也會出現水浸街。因此,防水浸是西關房子建築的一個重要課題。

  老屋的大門向南,門口是花崗岩石塊,比街面高出差不多30公分,形成一個較高的台階,下大雨暴雨時,以及河涌發大水時,有效地防止雨水河水從門口進入屋內。牆腳用一米高的花崗岩石塊砌築,在石塊上用雙行青磚砌結牆壁,防止雨水和河水通過牆壁磚縫的空隙滲入屋內。

  老屋前檐高大,檐口離門口有一米多,防止下大雨暴雨時,雨水淋濕戶門。廣州每年都要經歷幾場颱風,打颱風時橫風橫雨,戶門也可有效地避免狂風暴雨的肆虐。

  老屋的戶門為三道。外為腳門,用木刻花蕊拼造而成,雕飾精巧卓倫,十分精緻,是與街道分割的一道屏障,既可不讓外人看到屋內的情況,又可通風採光,實用又富有藝術性。中間為趟櫳門,它實質是一個由10多根粗壯結實的圓木柱平行組成的木欄柵,是一種古老的「防盜門」,只要關上,人就無法進入,但門口依然洞開,與屋內的窗口和天窗對流空氣,南風從門口徐徐進入,經過大廳和走廊,進入各個房間,即使是大暑天時,屋裡也涼風陣陣。聽說圓木柱只能是單數,不能雙數,因為在廣州話里「雙」和「喪」的讀音是接近的,雙數就不吉利。大門是近10公分厚的洋雜木雙扇門,沉甸甸的,非常結實,據說連機關槍的子彈也打不穿,只要關上,強盜就無法進入。

  走進老屋,只見屋宇軒揚,廳堂高深寬敞,右邊一條走廊通頭房、二廳二房和廚房衛生間。二廳有一趟造型優雅的木樓梯上二樓,二樓一廳一房,二樓的廳有一趟木梯上天台,晾曬衣服被褥、種花栽盆景和夏夜納涼。廚房的瓦蓋開有一個通風透氣的天窗,及時排走生火和烹調時產生的氣味。陽光從天窗射入,照在地面上那個六角形花崗岩井欄石、井口蓋著鐵蓋的水井上,在沒有自來水使用的年代,井水是西關人的生活用水。老屋原本是沒有衛生間的,後來為了解決方便問題而加建。

  潘麗文很喜歡老屋的窗口,窗口裝有造型優雅的鐵窗花,既防盜又美觀,窗門鑲的是蝕刻彩色玻璃,古香古色又十分高雅,給人一種不同凡響的感覺,那是在廣州無可比倫的。

  她小時聽爺爺說,西關綠樹成蔭,河涌縱橫交錯,家附近就有西濠涌、大觀河和柳波涌等河涌,彎彎曲曲的河涌繚繞著繁華的鬧市,小橋流水,曲巷斜街,構成了一個風景優美的水城,堪稱為東方威尼斯,吸引了不少紳商豪士文人雅士以及朝廷退休官員置業居住。清代詩人葉廷勛在《西關竹枝詞》中寫道:「大觀橋下水潺潺,大觀橋上路彎彎,儂家自愛橋西住,夜夜橋東帶月還。」大觀橋是明代大觀河上的一座三孔石拱橋,橋面七丈多長,為當時廣州東西交通要道,很熱鬧,可惜現已成為陳跡。更可惜的是,現在西關很多河涌已被水泥板封蓋,成為排污水的污水渠,水城不再。

  潘麗文的父母和哥哥移民美國後,她沒有將老屋出租,留下給父母和哥哥一家回國探親或旅遊時落腳,沒料到卻是留給了自己居住。她請裝修工人簡單地進行了修葺,打掃衛生後,今天請搬家公司把自己的家當從西關花園搬回來,包括她那心愛的古箏,連同這兩天新置的家具床鋪,將二樓布置成一個舒適的家,一個屬於自己的、有著尊嚴的家。

  回到老屋,潘麗文自然想起了父母,她來到神龕前,默默地注視著磁相里的父母遺容,跟著拿起一炷香,用火機點燃,輕輕地插在香爐里,然後雙手合拾,虔誠地拜了三拜父母。父母在紐約去世後,她選了一幀父母的老年照片,燒成磁相,供奉在老屋的神龕里,以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

  與歐家傑離婚,潘麗文沒有沮喪,反而覺得是一種解脫,因為與歐家傑的分手,了結了兩人之間費時勞神的無休止的糾紛,讓她安下心來考慮今後的發展。

  外人會認為潘麗文白白地為歐家幹了6年,把寶貴的青春貢獻給了歐伯雲吞麵,是人生的失敗。但她的看法恰恰相反,她感到自己在歐伯雲吞麵公司的打拼是值得的,她因此而掌握了歐伯雲吞麵的製作秘笈和雲吞麵市場,並在雲吞麵業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可以這麼說,在雲吞麵業界,無人不曉她潘麗文,與歐伯毫不遜色,如果歐伯雲吞麵今後不幸關閉的話,她還可以在雲吞麵事業上大展身手,創一番事業。

  更重要的是,她從歐伯身上,學到了老一輩民營企業家勤勤懇懇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

  在市場競爭中,只有像歐伯那樣,奮鬥、再奮鬥、不斷奮鬥,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創一番事業。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她在家有空時,也常常撥動箏弦,彈奏她喜愛的古箏名曲,抒發她對人生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自從投身歐伯雲吞麵後,幾乎天天都干到晚上8、9點鐘才回到家,平時已沒時間彈古箏,只是在休息日教斌仔彈古箏時,順便練練。這段時間,由於和歐家傑離婚,既無時間又沒有興致彈古箏,她已許久都沒有撥動箏弦了。

  現在有空了,又了卻壓在心頭上的一件煩事,潘麗文感到心情輕鬆,不禁來了雅興。

  她來到置在窗下的古箏前,打開古箏上的絨罩,坐在琴凳上,雙手的大、食、中和無名指戴上指甲後,頭部略微俯視,神情莊重,用右手的大指和中指輕輕地撥動箏弦,調試好弦音後,雙手彈奏起她喜愛的古箏十大名曲中的《高山流水》。

  她頻繁使用大指,樂聲剛健有力,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使人仿佛看見雲霧繚繞連綿不斷氣勢磅礴的巍峨高山。她運用劈、托、抹、挑、花指等彈奏指法,樂曲節奏活潑,泛音清澈,愉悅之情油然而起,猶如行雲流水,平湖泛舟,給人清新歡快,秀麗舒暢的感覺。隨著連續的「猛滾、慢拂」,房間裡仿佛響起了「嘩啦嘩啦」的流水聲,猶如涓涓細流匯成激流在峽谷中奔流,聲響轟鳴。樂曲的尾聲,清爽的流水之聲再次響起,熱情奔放,頌歌般的優美旋律由低向上引發,暢快而有力的琴聲令人回味和遐思。

  一曲《高山流水》家喻戶曉,其由來更是引人入勝。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上大夫俞伯牙精通琴藝,是當時最善彈琴的人,可惜無人賞識。他出生楚國,一次出使楚國完成使命後,乘船回家鄉郢都看看,一日來到漢陽江口,船泊山崖下,此時夕陽西下,玫紅色的晚霞染紅了西天,俞伯牙來了雅興,在船上錚錚地彈起古琴,他感到山崖下有人偷聽他彈琴,便派人請偷聽他彈琴的鄉野樵夫鍾子期上船,鍾子期說自己自幼習詩書,粗通曲譜,俞伯牙看他的一身穿著,並不相信,於是對他提出一些有關器樂方面的問題,鍾子期應答如流。俞伯牙看著眼前這個樵夫,還是不相信,他坐在琴前,撥琴弦彈奏了一曲,琴聲剛落,鍾子期就讚嘆道:「美哉,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俞伯牙吃了一驚,不動聲色繼續彈奏一曲,鍾子期沉醉其中,忍不住贊道:「美哉,大人之意,志在流水。」俞伯牙這回信服了,他起身向鍾子期施禮道歉:「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那就會負了天下賢士。」兩人雖萍水相逢卻一見如故,由「知音」而結拜為兄弟。演奏《高山流水》,也成為人們抒發覓知音,尋找人世間真情的美好願望。

  潘麗文彈罷,兩隻杏眼俯視著古箏,想起恩愛13年的丈夫背叛她而去,心裡感慨萬千,人們常說知音難覓,然而,找一個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丈夫就更難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