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西關女兒> 二十五 樂也陶陶

二十五 樂也陶陶

2024-09-13 20:20:53 作者: 孔令駒
  陶陶居酒樓就在旗艦店的馬路對面,是清光緒年間興辦的一家百年酒樓。

  廣州,在1918年前還是圍著城牆,全城18座城門,在現在人民南路狀元坊那裡的城門是太平門,走出太平門,經過西濠湧上的太平橋,便是廣州城的西郊。

  西郊是荔灣平原,兩千多年前還是海灣,一片汪洋,在大自然的作用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岸線漸漸向南遷移。到了唐代,珠江泥沙的沖積和沉澱,漸漸形成陸地,海灣變為灘涂,變為湖沼。先民們來到這裡,挖沼為塘,將挖出的塘泥在塘邊築基,形成了塘基參半的農田,稱之為「半塘」。他們在基上栽荔枝、龍眼等果樹,在池塘里種植著泮塘人稱為「五秀」的菱角、蓮藕、茨菰、馬蹄、茭筍。西郊阡陌縱橫,河汊交錯,田野青翠,農產品豐富,一派旖旎的田園風光,吸引了廣州人到西郊郊遊、購買蔬菜魚肉和家禽,帶動了西郊的農業、茶樓食肆和旅遊,西郊漸漸興旺起來。因古代學宮前的水池稱泮池,清代稱考取秀才為入泮,半塘鄉民為祈求文運昌盛,將「半塘」改為「泮塘」。

  廣州屬亞熱帶濕潤季節性氣候,不僅適合西郊的果樹和農作物生長,也很適合茶樹的生長。珠江南岸土地肥沃,種茶歷史悠久,綠油油的茶田一片連一片。天氣晴明,朝曦未上,各村婦女三五為隊,素沖、南村、市頭等處,亦多藝茶,其嫩芽充河南茶,衣縞帶,沖雲踐露,聯袂谷中,日高即止。河南茶不僅為廣州人喜愛,還遠銷印度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茶舍茶居之類的飲茶聚會的場所也隨著河南茶業的發展而漸漸興起。相傳南越國君趙佗喜歡飲茶,經常帶著一班臣下到臨江的茶樓飲茶。

  古人把邊境出入地方設置的守衛處所稱之為關,古時廣州城18座城門都有士兵把守,明清時期,廣州人把地處城西門外一帶的地方統稱為西關。

  清光緒、宣統年間,廣州城西門外的第四甫桂三、賣茶香、石崗街祥珍都是茶居。每天清晨,居住城裡的八旗子弟就提著籠玩鳥來到茶居,把沸水倒進茶碗裡,邊喝茶吃點心邊玩鳥,為玩鳥沐浴,悠哉游哉。

  飲茶漸漸成了廣州各階層的時尚,茶室、茶居、茶樓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人們喜歡到茶樓飲茶,以茶會友,以茶待客。有一首竹枝詞表達得很恰切,「米珠薪桂了無驚,妝飾奢華飲食精。絕似歌舞昇平日,茶樓處處管弦聲。」描述的正是廣州茶樓的繁榮景象。

  那時,廣州西關有兩家不起眼的茶居,一是萄萄居,二叫陶陶居。前者經營蘇州風味的酒菜,出品雖然不錯,但其名源於老闆妾侍的名,茶客以為卑俗,不願光顧。後者其名之意是茶客到此「樂也樂陶陶」之意,招牌雖好,但沒有美味佳肴,生意十分冷淡。那時,有個叫黃靜波的商人,頗有心計,從日益繁榮的西關,看到了西關飲食業的發展前景和巨大商機,決定經營酒樓。他出資把萄萄居接了過來,又用錢把陶陶居的招牌買為己有,跟著租了大約是在現在的第十甫附近的一大戶人家的書院——霜華書院,裝修後,招攬名廚,打出陶陶居的招牌,銳意經營,令陶陶居聲名鵲起,獨樹一幟,引領當時茶樓的時尚。

  當年康有為進京上書不達,回到廣州,在中山四路長興里創建萬木草堂講學,閒時愛到陶陶居品茗。他有一次去品茗時,當時的老闆為了擴大酒樓的影響,慕名請他寫招牌,康有為欣然應允,揮毫寫下「陶陶居」三個大字。

  6時光景,歐伯走進陶陶居,大廳里燈火明亮,座無虛席,食客們邊吃邊交頭接耳,嘈雜的人聲中不時漾起舒心的笑聲,一派「樂也樂陶陶」的景象。歐伯笑吟吟地不時和相熟的食客打著招呼,有的上前寒暄幾句。看著酒樓興旺的情景,他心裡唏噓起來,陶陶居已有100多年歷史了,雖然也曾因經營不善而暫時停業,但改善經營後,生意又興隆起來。他知道其成功之道是推陳出新,出奇制勝,聯想起麥當勞和肯德基的經營之道,深感創新是企業成功之道。

  二十世紀20年代,陶陶居曾因經營不善而停業。當時,西關正開建馬路,廣州飲食界譚傑南等五位巨頭看準了西關發展帶來的飲食巨大商機,通過招股集資,把深庭大院的陶陶居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樓宇,外立面的四條凸柱直抵天台,頗有氣勢。天台建有「可觀亭」,紅柱綠瓦,十分精緻,是當時全城最好的賞月地方。酒樓里雕樑畫棟,裝飾高雅,廳堂雅致,廂房幽靜,牆壁掛著名人的字畫,富有文化藝術氛圍名揚西關。

  為了令生意長盛不衰,歷代老闆匠心獨運地出奇招進行經營。現在西關人津津樂道的就有以下三招:

  開張伊始,以「陶陶」兩字作鶴頂格征聯,頭名者的對聯是「陶潛善飲,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賓主;陶侃惜分,大禹惜寸,最可惜,是杯中光陰」,對聯工整,用典巧妙,膾炙人口,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品茗欣賞,陶陶居以後成為文人墨客、書畫名家和粵劇界中人吟詩作對、茶聚閒談的聚會之地,曾是粵劇藝人不掛牌的俱樂部。

  廣州人飲茶也叫「嘆」茶,意思是說,飲茶是一種享受,因此,對飲茶十分講究,不僅要有上好的茶葉,還要求用靚水沖泡,為迎合茶客的需要,吸引更多的茶客,陶陶居在泡茶的水上做文章,特地僱傭年輕和尚上下午兩次到白雲山的九龍泉挑泉水,他們用木桶吸取泉水後,為防止路上吹進沙塵,特地蓋上木蓋密封,並在木桶上插上小旗,上書「九龍泉」,進城後列隊行走,呼喝著穿街過巷,場面頗為壯觀,刻意渲染陶陶居飲茶用的水是白雲山的九龍泉泉水,吸引了市民圍觀;用特製的紅泥小爐燒烏欖核煮水,即「瓦鼎陶爐,文火紅炭」,陶陶居對泡茶十分講究,設專人侍候,不早不晚,把泉水煮至「蝦眼水」,即剛冒小氣泡時才泡茶,這樣的水泡出來的茶最醇最香,吸引了西關乃至全城的茶客,茶價雖然比其他的酒樓貴幾倍,但很多人依然遠道慕名而來。

  在二十世紀30年代,為了打造陶陶居餅食的品牌,增強酒樓的競爭力,不惜出重金,將當時廣州餅餌最出名的富隆茶樓的一名大廚「挖」了過來,提高了陶陶居的禮餅月餅的品質,最成功的是,選用上乘的豬肉、燒鴨、火腿、蓮子、花生仁、芝麻、鹹蛋黃等原料精心製作餅餡,獨創的招牌月餅「陶陶居上月」,受到大眾的歡迎,令陶陶居月餅名冠全城,陶陶居被譽為「月餅泰斗」。

  陶陶居以其清洌醇香九龍泉水茶、精美的點心和月餅,獨特的文化氛圍,吸引了名人雅士、文人墨客、巨商富賈、粵劇伶人以及市井百姓,令陶陶居門庭若市。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