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紀·重己》講析
2024-09-14 13:05:10
作者: 李宏
"重己"就是重視自己。為什麼要重己呢?《呂氏春秋·重己》在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到:"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招之者,則其至不可禁矣。"也就是說看問題要通過表面看本質,糾察事情發生的根本原因,只有這樣才不能阻止好的結果到來。這和"重己"又有什麼關係呢?仔細想想,人的根本是什麼呢?人的根本無非就是自己的生命與人性。
倕,是最巧的工匠。可人們不愛惜他的手指,卻愛惜自己的手指,這是因為自己的手指對自己有利。人們不愛惜崑山的美玉,江漢的夜明珠,卻愛惜自己的一顆劣質玉石,一顆小而不圓的珍珠, 這是玉石和珍珠屬於自己且對自己有利的緣故。現在我的生命由我支配,而帶給我的利益也是極大的。
就生命的貴賤而論,即使貴為天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就生命輕重而言,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換;就生命的安危而論,一旦失去就永遠都無法再得到。這三個方面,正是有道之人所謹慎對待的。
有的人對待生命非常謹慎小心,實際上卻是在損害它,這是不通曉生命天性的緣故。不通曉生命的天性,即使對待生命非常謹慎小心,又有什麼益處呢?這正如盲人愛子,竟免不了將他枕臥在谷糠里;又如聾子養育嬰兒,正當雷鳴閃電之時,卻抱著他從廳堂上向外張望。這與那些不知道小心謹慎的人相比,其實際效果又有什麼不同?不知道小心愛惜生命的人,他們對生死存亡應該與不應該從來沒有辨別過。
像這樣的人,他們向來認為正確的卻反而是錯誤的,他們向來認為錯誤的卻反而是正確的。他們把錯誤的東西當作是正確的,把正確的東西當作是錯誤的,這就是糊塗。像這樣的人,正是上天要降禍的對象。持這種態度修身,必定使自己死亡或遭殃;持這種態度治理國家,必定使國家殘破或滅亡。死亡或遭殃、殘破或滅亡並不是自己找上門來的,而是惑亂所招致的。長壽的到來也是如此。
所以,有道之人不去考察招致的結果,而考察招致它們的原因,這樣,他們所要到達的效果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得了。這個道理不可不深知。
假如要大力士烏獲用力拽牛尾巴,即使把尾巴扯斷,力氣用盡,但是牛還是不肯走,因為方向反了。假如五尺的小孩牽著牛的鼻環,牛就會任憑他拉到哪裡,這是因為方向順了。
世界上的君主貴人,不論好的壞的,沒有不想長生不死的,但是,每天他們都違背自己的生性,想長壽又怎能長壽?凡是生命的成長,要順應著它;使生命被放在一邊不顧的,是因為有欲望;所以聖人一定要先節制欲望。
屋子大陰氣就重,樓台高陽氣就盛,陰氣重就會產生腳病,陽氣盛就會產生痿病,這是陰陽不調的禍患。因此先代的帝王不住大屋子,不建高樓,不嘗山珍海味,不穿過暖的衣服。身上過暖就會經脈阻塞,經脈阻塞就會氣不通順;吃山珍海味就會使胃飽脹,胃飽脹的話就會胸腹悶脹;胸腹悶脹就使氣不能通達,像這樣求長壽,能行嗎?
以前的聖王建造園林、池塘,足夠用來遊覽、活動就行了;他們的宮殿亭台,足夠用來避熱防濕就行了;他們的車馬衣裘,只要足以安身暖體就可以了;他們的飲食酒漿,只要足以可口,吃飽肚子就可以了;他們的音樂歌舞,只要足以使性情安閒愉快就行了。這五種東西,聖人用它們來養生,並非是愛好節儉而厭惡浪費,而是為了調節性情啊!
本篇《重己》中談到了"勤儉養身""與"適可而止"。 比如穿衣過熱會導致元氣不順,吃得太好會導致氣血不順。這一切都不是"重己"之道,所以先賢聖王在吃穿住行各個方面都不會要求太舒適。這裡明確指出了"過度"造成的危害,所以《呂氏春秋》並未有完全否定物質生活,只是強調不可盡享、需要適度。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