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呂不韋奇貨可居大智慧> 《季春紀·先己》講析

《季春紀·先己》講析

2024-09-14 13:05:37 作者: 李宏
  《先己》是《呂氏春秋》里季春紀的第三篇,講求無為。本文認為要正自身,先正自身才能順應世間的道理,使自己性情得到修養,同時讓人信服,從而成事。

  湯問伊尹說:"要治理天下,該怎麼辦?"

  伊尹回答說:"一心只想治理天下,天下不可能治理好;如果說天下可以治理好的話,那首先要端正修養自身。"

  大凡做事的根本,一定要首先修養自身,愛惜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分。不斷吐故納新,肌理就會保持暢通。精氣日益增長,邪完全除去,就會終其天年。這樣的人叫"真人"。

  過去,先代聖王修養自身,治理天下的大業自然成就,端正自身,天下自然太平安定。所以,改善回聲的,不致力於回聲,而在於改善產生回聲的聲音。改善影子的,不致力於影子,而在於改善產生影子的形體,治理天下的,不致力於天下,而在於修養自身。

  《詩》中說:"那個善人君子,他的儀容很端莊。他的儀容很端莊,給這四方各國做出榜樣。"這說的正是端正修養自身啊。因此,回心向道,自身就可以達到美好的境界了。行為合宜,就會受到他人的稱讚了,樂施君道,百官就能治理好了,萬民就能獲得好處了。這三方面的成功,都在於實現無為。

  無為之道就是聽任天道,無為之義就是要修養自身,無為之君就是凡事不親自去敞。不親自去做就不會偏聽,修養自身就會平和清靜,聽任天道就會順應天性。順應天性就會聰明、長壽;平和清靜就會事業發展,百姓樂于歸依,不偏聽就會奸邪閉塞,不至惶惑。

  所以,君主不行君道,他的進境就會遭受敵人侵犯,在國內喪失德行,就會在國外名聲敗壞。因此,百仞高的松樹,下面樹根受了傷,上面的枝葉必然乾枯,商、周兩代末世,國君心中計謀無當,政夸在外自然難於推行。所以,心有所得,聽就會有所得;聽有所得,政事就會處理得當;政事處理得當,自然功成名立。

  五帝把道放在首位,而把德放在其次,所以沒有任何人的德行比五帝更美好的了。三王把教化放在首位,而把刑罰放在其次,所以沒有任何人的功業比三王更出色的了。五霸把功業放在首位,而把武力征伐放在其次,所以沒有任何人的軍隊比五霸更強大的了。

  當今世上,各種詭計一齊實施,奸詐騙術接連使用,攻戰不止,滅亡的國家、受辱的君主越來越多,其原因就在於他們所致力的是細枝末節啊。

  夏代的君主啟與有扈氏在甘澤開戰沒有勝利,六卿請求再戰,夏啟說:"不能再戰了。我的土地並不小,我的人民也不少,但與有扈氏在甘澤開戰沒有勝利,這是因為我的恩德太少、教化不好啊!"

  於是夏啟居處不用兩層席,吃飯不用多種菜餚,不陳設琴悲,不整飭鐘鼓,子女不佩踐飾物,親近親族,敬愛長輩,尊重賢良的人,任用有才幹的士人,一年之後,有扈氏就歸附了。

  所以,想要制服別人,就一定先要克制自己;想要評論別人,就一定先要反省自身;想要了解別人,就一定先要了解自己。

  《詩經》中說:"手執韁繩趕馬就如同編織花紋一樣。"

  孔子說:"審度清楚這句話就可以治理天下。"

  子貢說:"依照《詩經》中所說的去做,舉止未免太急躁了吧!"

  孔子說:"這句話不是說趕馬者動作急躁,而是說絲線在手中編織,而花紋卻在手外成形。聖人修養自身,而大業成就於天下。"

  所以,子華子說:"丘陵形成了,穴居的動物就可以安身了;大水深淵形成了,魚鱉就可以安身了;松柏茂盛了,行人就可以在樹蔭下乘涼了。"

  孔子拜見魯哀公,哀公說:"有人告訴我說:'治理國家的人,在朝堂之上治理就行了。'我認為這是迂闊之言。"

  孔子說:"這不是迂闊之言。我聽說,在自身有所得的人,在到哪那裡也會有所得,在自身有所失的人,在別人那裡也會有所失。不出門卻把天下治理得很好,這恐怕只有懂得自身修養的國君才能做到吧!"

  本篇闡述的是道家伊尹學派的學說。先己,講求無為。意在說明,要治國平天下先要治己之身。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