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紀·適音》講析
2024-09-14 13:06:10
作者: 李宏
"適音"說的是中和適合的音樂。本篇指出:因為心,樂才成其為樂,心又不是一般的樂,先要和平,先要適。所以,樂與和平的心聯繫在一起。
耳朵的本能是聽聲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音樂在耳邊也不聽;眼睛的本能是看彩色,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色彩在眼前也不看;鼻子的本能是嗅芳香,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香氣在身邊也不嗅;口的本能是嘗滋味,如果心情不愉快,即使有美味在嘴邊也不吃。有各種欲望的是耳、眼、鼻、口;而決定愉快或不愉快的則是心情。心情必須平和,然後才能愉快。心情必須愉快,然後耳、眼、鼻、口才會有各種欲望。
所以,愉快的關鍵在於使心情平和,使心情平和的關鍵在於行為要合宜適中。愉快有個適中問題,因此心情也有個適中問題。人的本性是希望長壽而厭惡短命,希望安全而厭惡危險,希望榮譽而厭惡恥辱,希望安逸而厭惡煩勞。以上四種願望如果得到滿足,四種厭惡得以免除,心情就會適中了。
四種願望能夠獲得滿足,在於依循事物的情理。依循事物的情理來修身養性,生命就保全了;生命得以保全,壽命也就長久了。依循事物的情理來治理國家,法度也就建立了;法度建立起來,天下也就服從了。所以,使心情適中的關鍵在於遵循事物的情理。
音樂也有適中問題:聲音過大就會使人心志搖盪,以搖盪之心聽巨大的聲音,耳朵就會容納不了,容納不了就會充溢阻塞,充溢阻塞,心志就會搖盪;聲音過小則會使人心志得不到滿足,以不滿足之心聽微小的聲音,耳朵就充不滿,充不滿就感到不夠,不夠,心志就不會滿足;聲音過清就會使人心志高揚,以高揚之心聽輕清之音,耳朵就會空虛疲睏,空虛疲睏就聽不清,聽不清,心志就會衰竭;聲音過濁就會使人心志低下,以低下之心聽重濁之音,耳朵就會攏不住音,攏不住音就專一不了,不能專一就會動氣。所以,音樂的聲音過大、過小、過清、過濁都不合宜。
那麼什麼叫合宜?聲音大小清濁適中就叫合宜。什麼叫大小清濁適中?鍾音律度最大不超過均的聲音,鐘的重量最重不超過一石,這就是小大輕重適中。黃鐘律的宮音是樂音的根本,是清濁的基準。合乎基準就是合宜。以適中的心情聽適中的聲音就構成和諧了。音樂各方面都不要過分,平正和諧為宜。
所以,太平盛世的音樂安寧而又快樂,是由於它的政治安定;動亂的時代音樂怨恨而又憤怒,是由於它的政治乖謬;瀕臨滅亡的國家的音樂必定會悲痛而哀愁,這是由於它的政治險惡。大凡音樂,與政治相通,並起著移風易俗的作用。風俗的形成是音樂潛移默化的結果。所以,政治清明的時代,考察它的音樂就可以知道它的風俗了,考察它的風俗就可以知道它的政治了,考察它的政治就可以知道它的君主了。
因此,先王一定要通過音樂來宣揚他們的教化。宗廟裡演奏的瑟,安著朱紅色的弦,底部刻有小孔;宗廟之樂,只由一人領唱加之三人應和,其意義已經超出音樂本身了。舉行大饗祭禮時,獻上盛水的酒器,把生魚盛在俎中,大羹不調和五味,其意義已經超出滋味本身了。所以,先王制定禮樂的目的,不僅僅是用來使耳目歡愉,盡力來滿足口腹的欲望,而是要教導人們去端正好惡、實施理義的啊!
《適音》是《仲夏紀》的第四篇,主要是論述儒家"和樂"的思想。書中認為"和樂"必須具備兩個前提:一是"心適";一是"音適"。怎樣才算"適"呢?只要"四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怎樣才算"音適"呢?要做到"衷",即聲音大小、清濁要適中。這樣,"以適聽適",即以暢快的心情聽適中的樂音,就達到"和"的境界了。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