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紀·禁塞》講析
2024-09-14 13:06:36
作者: 李宏
"禁塞"是禁止阻塞的意思。本篇是駁斥救守之說,認為主張救守就是阻礙了義兵伐罪,助紂為虐。
那救守的本心,沒有不是保衛無道之君、救護不義之主的。保護無道之君,救援不義之主,禍患沒有比這更大的了,給天下百姓造成危害沒有比這更深重的了。
凡主張救守的人,首先主張以言辯勸阻攻伐之人,其次是動用武力做後盾,以言辯勸阻,就聚集群眾的力量,日夜思慮言辭,費心勞神,起床就陳述這件事,睡下還夢見這件事,把自己搞得唇乾舌燥、費神傷精。
他們上稱三皇五帝的功業取悅於人,下舉春秋五霸、知名人士的謀略來證明自己的主張;從早上朝會到晚上退朝,都在勸說對方的主帥,宣揚自己的主張,曉諭眾人,以闡明自己的道理。一旦道理講完,話語說盡,自己的主張仍然不被採用,就必然轉而動用武力威脅對方了。轉而動用武力威脅對方,戰爭勢必爆發。
戰爭的實質就是殺人。這是屠殺無辜的人民以扶持無道之君和不義之主。無道之君和不義之主得以生存,這是助長天下的禍害,毀棄天下的利益。無道之君、不義之主雖然僥倖取勝,禍患卻由此開始滋長。先王的法令說:"做好事的人得到獎賞,做壞事的人要受到懲罰",這是從古至今的道理,不可更易。
如今不分辨正義還是非正義,就極力主張救守,這不義就嚴重了,為害天下百姓的事沒有比這更嚴重了。所以只主張攻伐不可以,非難攻伐也不可以,主張救守不可以,非難救守也不可以。要取,只有仁義之師可取。軍隊如果是仁義之師,那麼攻伐也可以,救助自衛也可以。軍隊如果不是仁義之師,那麼攻伐也不可以,救助自衛也不可以。
致使夏桀、殷紂荒淫無道達到如此地步的是僥倖之心,致使吳王夫差、智伯瑤侵暴掠奪達到如此地步的是僥倖之心,致使晉厲公、陳靈公、宋康王作惡達到如此地步的也是僥倖之心。
桀、紂如果知道自己那樣做的後果必然是國亡身死、絕後無人,我不相信他們荒淫無道會到如此地步;吳王夫差、智伯瑤如果知道自己那樣做的後果必然是讓國家成為廢墟、自身也遭到殺害,我不相信他們侵暴掠奪會到如此地步;如果晉厲公知道自己那樣做必定會死在匠麗氏的家裡,陳靈公知道他那樣做必定會死在夏征舒手中,宋康王知道他那樣做必定會死在溫邑,我不相信他們作惡會達到如此地步。
這七個國君大行無道和不義之事,所殘殺的無辜百姓數不勝數。青壯年、老人、兒童以及母腹中的胎兒死去的遍及原野,塞滿了溪谷、流入大河,戰火的積灰填平了田間灌溉或排水的水道。讓百姓奔赴險阻,抵擋刀劍,再加上受著凍餓饑寒的熬煎,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現在,而且愈演愈烈。所以暴露的屍骨多得無法計數,將死屍用土封築起來形成"京丘",就如同高大的山陵一樣。世上的中興之主與仁義之士,深切地想到這種情況,既痛心又悲哀。
考察這種情況產生的根源,在於有道的人被廢棄,而無道的人態意妄行。無道的人之所以態意安行,是因為心存僥倖。所以,當今世上的禍患不在於救守本身,而在於不肖的人心存僥倖。救守的主張產生之後,不肖的人便越發懷有僥倖之心了,賢明的人卻越發恐懼了。所以,大亂天下的根源在於不區分攻伐與救守的正義與否而盲目地一味主張救守。
本篇承接了上篇的內容,開篇就闡述救守之心的弊端。進而說明攻伐與救守只是戰爭的表象,並非挑起戰爭的攻伐一方應受到譴責,也並非救守一方就值得同情。文中指出只要戰爭合乎道義,那麼攻伐可以,救守也可以;如果戰爭不合乎道義,那麼攻伐不可,救守也不可。大到一個國家,小到各位,都是一樣的道理。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