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呂不韋奇貨可居大智慧> 《孟冬紀·安死》講析

《孟冬紀·安死》講析

2024-09-14 13:07:12 作者: 李宏
  世人建造墳墓,像山一樣高大,墳墓上種樹,像森林一樣茂密,墓地修建墓闕、庭院,建築宮室,建造東西石階,如同都邑一樣。用這些向世人誇耀財富,可以說達到了想要的效果,但是用這些安葬死者卻是不可取的。

  在死者看來,一萬年就仿佛是一瞬之間。人的壽命,長則不會超過百歲,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六十歲。根據百歲或六十歲壽命的需要替無限久遠的死者考慮,用這種感情去安葬死者就不合適了。根據無限久遠的需要替死者考慮,就掌握葬死的本義了。

  如果有這樣的一個人,埋葬死者的時候在墓前立石碑,上面刻著:"這裡面有器物,有珠玉、古玩、錢財、寶器,非常豐富,不可不發掘,掘開後一定能大富大貴,可以世世代代乘車吃肉過好日子。"人們一定一起嘲笑他,認為這個人太糊塗了。世上的厚葬其實與這個例子相似。

  從古到今,沒有不會滅亡的國家;既然沒有不會滅亡的國家,這就沒有不被挖掘的墳墓。從人們所聽聞的來說,齊、楚、燕曾經滅亡過,宋國、中山國已經滅亡了,趙、魏、韓都滅亡了,它們都成了古國了。從它們之前看,滅亡的國家也數不勝數,因此,大墓沒有不被掘開的。但是世人都爭著建造大型墳墓,難道這不讓人感到可悲嗎?

  國君的不聽從命令之民,父親的不孝之子,兄長的不敬愛兄長的弟弟,所有的人都是被鄉里一致驅遂的人。他們害怕耕種、打柴之苦,不肯從事各種勞役,卻追求享受錦衣玉食之樂;當智謀巧詐用盡,仍無法得到時,於是就聚集起很多人,憑惜深山、大潮、山林水澤,草木叢生的地方,攔路打劫,又探察葬器豐厚的大墓,想辦法住到墳墓附近便於盜墓的住所,暗中挖掘,日夜不止,一定要獲得其中的時物,一起瓜分。

  如果所疼愛、所尊重的人,死後卻肯定要遭到惡人、盜賊,匪寇的凌辱,這是孝子、忠臣,慈父,摯友當憂慮的大事。

  堯葬在谷林,墓上處處種上樹,舜葬在紀市,市上的作坊,店鋪沒有任何變動,禹葬在會稽,不煩擾眾人。由此看來,先王以節儉的原則安葬死者,不是吝惜錢財,也不是憂慮耗費人力,完全是為死者考慮。

  先王所憂慮的,是唯恐死者受辱,墳墓如果被盜掘,死者肯定要受到凌辱,如果儉葬,墓就不會被盜掘。所以,先王安葬死者,一定要做到儉,一定做到合,一定做到同。什麼叫合?什麼叫同?葬於山林就與山林合為一體,葬於坡面與坡底,就與坡面與坡底的環境相同。這就叫愛人。

  想愛人的人很多,但真懂得愛人的人很少。所以,宋國還沒有滅亡,東冢就被盜掘。齊國還沒有滅亡,莊公的墓就被盜掘。國家安定尚且如此,又何況百世之後國家已經滅亡了呢?

  所以孝子、忠臣、慈父、摯友對此不可不明察。原本是敬愛死者,結果卻反而害了他們,大概指的就是厚葬一類事吧。《詩》中說:"不敢徒手搏虎,不敢徒涉黃河。人們只知此一端,不知還有其他禍,"這是說不知類推啊!所以,忽而翻轉過去加以反對,忽而翻轉過來表示贊同。他們所反對的正是他們所贊同過的,他們所贊同的正是他們所反對過的。是非尚未確定,而喜怒鬥爭反倒都用上了。

  我們不反對斗,也不反對爭,但是反對驅使人們糊裡糊塗斗、糊裡糊塗爭的根源。因此,凡爭鬥,都是是非確定以後才採用的手段。如今人們大多不先確定是非,卻先急急忙忙地爭鬥,這是最糊塗的。

  魯國季孫氏舉辦喪事,孔子去弔喪。進門之後,站在左邊,站在賓客的位置。主持喪禮的季桓子用魯國的寶玉殮葬死者。

  孔子從西階下來穿過中庭快步向東走去,登東階上去,說:"用寶玉殮葬死者,就像是把屍體暴露在原野上一樣啊。"

  穿過中庭,登階而上是不合乎賓客禮儀的,雖然不合禮儀,但孔子仍然這樣做了,這是為了阻止過失啊!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