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覽·必己》講析
2024-09-14 13:08:28
作者: 李宏
不能依仗外物。因此關龍逢被害,比干遭殺戮,箕子被迫裝瘋賣傻,惡來被殺死,桀、紂遭滅亡。君主沒有不希望自己的臣子忠誠的,可是忠誠卻不一定受到君主信任。所以伍子胥的屍體被投入江中,萇弘被殺後三年,他的血化作碧玉。父母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孝順的,可是孝順卻不一定受到父母喜愛。所以孝已受到了懷疑,曾子因遭到父母的鞭打而感到悲傷。
莊子行走在大山中的時候,看見一棵長勢非常好的樹,它高大,枝繁葉茂,伐樹的人停在這棵樹旁卻不伐取它。
莊子問他為什麼不伐取它,伐樹的人說:"這棵樹沒有什麼用處。"
莊子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了。"
莊子從山中出來,到城邑後留宿在了老朋友家裡。老朋友非常開心,準備酒肉,讓童僕為他殺鵝款待他。童僕請示說:"一隻鵝能叫,一隻鵝不能叫,請問殺哪一隻?"
主人的父親說:"殺那隻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詢問莊子說:"昨天山中的樹由於不成材而得以終其天年,主人的鵝由於不成材卻被殺,在成材與不成材這兩者中先生您會選擇哪一邊呢?"
莊子笑著說:"我將選擇處在這兩者之間。成材與不成材之間,似乎是合適的位置,其實不是,所以也不能免於禍害。至於其備了道德,就不是這樣的情形了。既沒有驚訝,又沒有非議,時而為龍,時而為蛇,隨時勢一起變化,而不肯專為一物;時而上,時而下,以順應自然為其基本的法則,邀游於虛無之境,能夠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又怎麼可能受禍害呢?這便是神農、黃帝所效法的處世原則。至於萬物之情,人倫相傳之道,就不是這樣的情形了。成功了就會毀壞,強大了就會衰微,鋒利了就會缺損,尊崇了就會虧損,直了就會彎曲,聚合了就會離散,受到寵愛就會被毀壞,智謀多了就會遭人算計,不賢德就會遭人欺侮。這些怎麼可以依仗呢?"
牛缺居住在上地,是個知識淵博的儒者。他到邯鄲去,在渭水一帶遇上盜賊。盜賊要他口袋裡裝的財物,他給了他們,要他的車馬,他給了他們,要他的衣服被子,他給了他們。
牛缺步行走了以後,盜賊們相互說道;"這是個天下傑出的人,現在這樣侮辱他,他一定要向大國君主訴說我們的所作所為,大國君主一定要用全國的力量討伐我們,我們一定不能活命。不如一起趕上他,把他殺死,滅掉蹤跡。"於是就一起追趕他,追了三十里,追上他,把他殺死了。
這是因為牛缺讓盜賊知道了自己是賢人的緣故。
孟賁渡河,搶在隊伍前邊上了船。船工很生氣,用槳敲他的頭,不知道他是孟賁。
到了河中間,孟賁瞪大了眼睛看著船工,頭髮直立起來,眼眶都瞪裂了,鬢髮豎立起來。船上的人都騷動著躲開,掉到了河裡。
假使船工知道他是孟賁,連正眼看他都不敢,也沒有人敢在他之前渡河,更何況侮辱他呢?這是因為孟賁沒有讓船工知道自己是孟賁的緣故。讓人知道與不讓人知道,都不足以依靠,大概只有和調才近於免除患難,但還是不足以依仗。這是因為有不能辯識和調的,那麼和調仍然不能免於患難。
宋國的桓魅有顆寶珠,他犯了罪逃亡在外,朱景公派人問他寶珠在哪裡,他說。"把它扔到池塘里了。"於是弄乾了池塘來尋找寶珠,沒有找到,魚卻因此都死了。
這表明禍和福是相互依存的。紂在商朝幹壞事,禍患覓滿天地之間,和調又有什麼用處?
張毅喜好恭敬地對待他人,經過有人居住和人聚集的地方無不快步走過,對待差役、親戚、小孩、僕人也都以禮相待,以便使自身平安。但是他的壽命卻不長,因內熱而死去;單豹喜好道術,超凡脫俗,不吃五穀,不穿細軟而溫暖的衣服,住在山林岩穴之中,以便保全自己的生命,可是卻不能終其天年,被老虎吃掉了。
孔子途中走累了休息的時候,他的馬跑掉了,吃了人家的莊稼。種田人留下了他的馬。子貢請求去勸說那個人,把話都說完了,可是種田人不聽從。
有個剛剛跟從孔子的人說:"請讓我去勸說他。"於是他對那個種田人說:"您耕種的土地從東海一直到西海,我們的馬怎麼能不吃您的莊稼呢?"
那個種田人聽了後特別滿意,便對他說:"說的話真是善辯,哪像剛才那個人那樣呢?"於是解開了馬還給他。
勸說人如此不講方式尚且行得通,外物怎麼可以依仗呢?
君子自己的作為是,尊敬別人而不一定被別人尊敬,熱愛別人而不一定被別人熱愛。尊敬熱愛別人,在於自己,被別人尊敬熱愛,在於別人。君子依仗在於自己的東西,不依仗在於別人的東西。依仗在於自己的東西,就能無所不通。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