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君覽·知分》講析
2024-09-14 13:10:28
作者: 李宏
通達事理的人士,通曉死生的分別。通曉死生的分別,那麼利害和存亡就不能使他迷惑了。所以,晏子與崔杼盟誓卻不改變自己恪守的道義。廷陵季子,昊國人想讓他當國王他不肯。孫叔敖幾次當令尹卻不顯得高興,幾次不當令尹卻不顯得憂愁,這是因為他們都通達事理啊。通達事理,那麼外物就不能使他迷惑了。
楚國有個叫次非的人,在干遂得到了一把寶劍。回來的時候渡長江,到了江心,有兩條蛟龍從兩邊纏住他所乘坐的船。次非對船工說:"你見過兩條蛟龍纏繞住船,龍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嗎?"
船工說:"沒見過。"
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寶劍,說:"我最多不過成為江中的腐肉朽骨罷了,如果丟掉劍能保全自己,我何必愛惜呢?"於是跳到江中去刺蛟龍,殺死蛟龍後又重新上船。船里的人都得以活命了。
楚王聽到這事以後,封他為執圭的爵位。
孔子聽到這事以後說:"好啊,不因為將成為腐肉朽骨而丟掉寶劍的,大概只有次非才能做到吧!"
禹到南方視察,在他渡江的時候,有一條黃龍把他乘的船馱了起來。船上的人大驚失色。禹仰天感慨地說:"我從上天接受使命,盡力養育人民,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對龍有什麼害怕的呢?"
於是龍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開了。
這樣看來,禹是通曉死、生的區別,利、害的關鍵了。一切人和物,都是陰陽化育而成的,陰陽是由大自然創造而形成的。大自然本來就有衰微、虧缺、毀棄、隱伏,有興盛、充盈、聚積、生息;人也有困頓、窘迫、貧窮、匱乏,有充足、富饒、顯貴、成功。這些都是大自然包容萬物的原則,是不得不如此的自然規律。古代聖人不因自己感懷私念而傷害神明,只是安然地對待罷了。
晏子與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辭說:"不親附我崔氏而親附齊國公室的要遭受禍殃。"
晏子俯身飲血,仰頭呼天說:"不親附齊國公室而親附崔氏的要遭受禍殃。"
崔杼非常不高興,用矛抵著他的胸,用鉤勾住他的頸,對晏子說:"您改變您的誓言,那麼,齊國由我與您共有;您不改變您的誓言,那今天就殺死您。"
晏子說:"姓崔的!您難道沒有學過《詩》嗎?《詩》上說:'繁茂的葛藟,藤蔓攀上樹幹上,和易近人的君子,不違祖德求幸福。'我怎麼能夠違背祖德求幸福呢?您將矛推進吧。"
崔杼說:"您是賢德的人,不可殺掉啊。"於是放下兵器離開了。
崔杼走後,晏子拉著車繩上了車,他的車夫要快馬奔馳,晏子撫摸著車夫的手說:"安穩點!不要失了禮儀。快了不一定生,慢一點也不一定死。鹿生在山野之中而生命掌握在廚師手裡。現在我的命,也掌握在他人手中。"
晏子可以說是知命的了。命運這個東西,不知道為什麼這樣而確實又是這樣,靠智巧要聰明的人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命運這個東西,靠近它未必得到,離開它也不一定失掉。國家景仰的士人知道命運是如此,所以按照義的準則來決斷,並安然地對待它。
白圭向鄒公子夏後啟問道:"正直士人的節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晉的事情,這些都是天下最傑出的。因為我住在晉國,所以能經常聽到晉國的事情,不曾聽說正直之士的節操、平民百姓的志向,希望能聽您說一說。"
夏後啟說:"我是鄙陋之人,哪裡值得一問?"
白圭說:"希望您不要推辭。"夏後啟說:"認為可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誰都不能禁止他;認為不可做,所以就不去做,他不去做,天下誰也不能驅使他。"
白圭說:"利益也不能驅使他嗎?威嚴也不能禁止他嗎?"
夏後啟說:"就連生存都不足以驅使他,那麼利益又怎能驅使他呢?連死亡都不足以禁止他,那麼禍害又怎能禁止他呢?"白圭無話回答。夏後啟告辭走了。
使用賢德和不賢的人方法不同:役使不肖的人用賞罰,使用賢德的人用道義。所以賢明的君主使用自己的臣屬一定要根據道義,慎施賞罰,然後賢德的人和不賢的人都能為己所用了。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