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君覽·召類》講析
2024-09-14 13:10:32
作者: 李宏
同屬一類的就會相互招引,氣味相同就會相互投合,聲音相同就會相互應和。所以敲出宮聲就有宮聲來和它相應和,敲出角聲就有角聲來和它相應和。龍會帶來雨水,物體有形體就有影子。災禍和福祉自己就會到來,人們都把它看做是命運,哪裡知道它的由來?所以國家混亂不會僅僅國內混亂,混亂必定會招致外敵入侵。僅是內亂未必就會導致國家滅亡,招致外敵入侵就無法存在下去了。
大凡戰爭的作用,要用在有利的方面和符合道義的方面。進攻混亂的國家就會使這個國家服從,服從就有利於前來進攻的國家;進攻混亂的國家是符合道義的,符合道義就使進攻的國家榮耀。榮耀而且有利,一般的君主尚且要去做了,何況是賢明的君主呢?
因此,就是割讓土地、贈送寶貴的器物和獻出武器、言辭謙卑地向人屈服,都不足以制止進攻,只有把國家治理好了才能夠抵制進攻。治理好了,那麼求利的不會來進攻了,圖名的也不會來進攻了。大凡人們發動進攻,不是為利就是圖名。名聲和利益都得不到,國家即使強大,也不會發動進攻。
戰爭由來已久了。堯在丹水邊作戰,來收服南蠻;舜擊退苗人,變更了他們的習俗;禹進攻曹、魏、屈驁、有扈,來推行自己的教化。三王以前,本來都發動過戰爭的。國家混亂就要對它發動戰爭,國家治理得好就不發動戰爭。國家治理得很好卻去攻打它,沒有比這更加不吉利的了;對混亂的國家不去征討,沒有比這更加傷害百姓的了。這要依據治理與混亂的變化來行事。用文還是用武是從這裡產生的。
用文是喜愛的表現,用武是厭惡的表現。喜愛還是厭惡要遵循道義,用文還是用武有一定的原則,這是聖人的根本。這就像寒冷和酷暑的順序一樣,時令到了就去做該做的事。聖人不能改變時間的順序,但能按照時令做事。做事適合時令,取得成功的機率就大。
士尹池受楚國的派遣出使於宋國,司城子罕設宴招待他。南面鄰居家的牆擋在了窗前面,西面鄰居家的排水溝經過他家院子流水不止。
士尹池問他什麼原因,司城子罕說:"南面的鄰居是一個做鞋的工人。我想要讓他搬家,他的父親說:'我家以做鞋過生活已經三代了,現在要搬走的話,國內買鞋的人就不知道我住在哪裡了,我家就要沒飯吃了。希望相國能可憐我家沒飯吃。'因為這個原因,我沒讓他搬走。西面鄰居家的地勢高,我家的地勢低,他家的污水從我家淌過很便利,所以就沒有制止。"
士尹池回到楚國,楚王正要發動兵力攻打宋國,士尹池勸諫楚王說:"宋國不可以攻打。宋國國君賢明,相國仁愛。賢明就能得民心,仁愛的人就能用人。楚國攻打宋國,徒勞無功還要被天下人恥笑!"所以就放棄了宋國而攻打鄭國。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在朝廷上修養自己的美德,卻能退敵於千里之外,這說的是司城子罕吧!"
宋國處在三大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之間,但在子罕任相時,沒有遭受到外國的入侵,四面邊境平安無事。他在平公、元公、景公在位時任相直到去世,大概是因為他既仁愛又節儉吧。所以仁愛和節儉的功勞是很大的。因此周朝天子的太廟用茅草來覆蓋屋頂,用蒿稈做柱子,土台階只有三階,以此來表明節儉。
趙簡子將要攻打衛國,派史默前去偵察,約定一個月回來。過了六個月才回來,趙簡子說:"怎麼花了那麼長時間?"
史默說:"為了謀取利益卻遭受禍害,你還不知道這個道理嗎?現在蘧伯玉任衛國的相,史鰍做輔臣,孔子做賓客,子貢在國君面前聽令,而且國君非常善於聽取不同意見。《易》上說:'渙其群,元吉。'渙是賢能的意思,群是眾多的意思,元是吉利的開始。'渙其群元吉',是說輔佐他的大多是賢能的人。"
趙簡子於是就按兵不動。
大凡謀劃計策,都會有疑惑,有疑惑就根據道義來判斷事情。根據道義來判斷事情,謀劃就不會出差錯。不會出差錯,名聲和利益就跟從而來。賢明的君主做事,哪裡會必須要戰旗倒下、將領陣亡才知道是勝是敗呢?審察其中的道理,那麼得失榮辱就確定了。所以夏、商、周三代所推崇的,沒有什麼能比得上賢德了。
一手資源突破防盜章節,收藏czbook.cc。請分享更多的讀者,讓站長能添加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