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呂不韋奇貨可居大智慧> 《似順論·有度》講析

《似順論·有度》講析

2024-09-14 13:11:57 作者: 李宏
  賢明的君主在自己的心裡有一定的法度來傾聽別人的意見,所以就不會犯錯誤。心裡存在一定法度來傾聽別人的話,就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欺騙,就不可能心中有述惑惶惶,就不會驚恐不安,不會喜形於色。

  一般人的了解,不會對他自己所已經知道的東西覺得混亂不解,但會對於他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就覺得混亂不解。所以人容易受到別人的欺騙,會心中有迷惑惶惶,會驚恐不安,會喜形於色,這是因為他們對於知道的東西不去審察清楚。

  有一個客人問季子:"堯是怎樣知道舜的才能呢?"

  季子說:"堯本來就已經是在治理天下的了,舜跟他談起如何治理天下的話符合堯自己心中治理天下的原則,他就是這樣來知道舜的治國才能的。"

  客人又問:"像這樣的話,雖然知道他這樣說,但怎能知道他不會徇私圖利呢?"

  季子回答說:"各位能夠治理天下的人,本來就通達生命的天性,當然是無私的。夏天不穿毛裘,不是因為愛惜毛裘農服,是因為太熱。冬天不用扇子,不是因為愛惜扇子,是因為太過清涼。聖人不為自己謀取私利,也不是吝嗇,是因為節制自己。節制自己,雖然存在貪婪的心態世會消除,又何況聖人呢?"

  許由不是很勉強的去推辭堯要讓位給他這件事,是能夠通達生命之情。對生命之情有了共識就可以置身於貪婪污濁的外面。孔子、墨子的學生滿布天下,他們都是用仁義的方法在天下教導別人,然而他們所倡導的仁義沒有在天下流行。教導的人自己都不能夠實行那樣的仁義之術,又何況受到他們教導的人呢?

  這是為什麼?因為仁義之術是外表的工夫。想憑藉外表的工夫來戰勝內心,一般的人、貧民都不能夠做到,又何況君王呢?只有在內心通達性命之情,那麼仁義之術自然就會流行了。

  先王不可能對萬事萬物都了解,但掌握一條原則就可以治理好世上萬事萬物。人之所以不能夠掌握這一條原則,是因為物質享受對他們有誘惑。所以說要清掃心中的惑亂,解除心中的謬誤,去掉德行上的累贅,弄通道法上的禁塞。

  高貴、富裕、顯榮、權威、名譽、利益這六樣東西,是迷惑意志。變化、激動、女色、計較、盛氣、情意這六樣東西是擾亂心神。憎惡、欲望、狂喜、生氣、哀傷、快樂這六樣東西是累贅德行。智謀、才能、背叛、親近、取得、捨棄這六樣東西是堵塞道法。這二十四樣東西如果可以不在胸中縈繞,人的心就會剛正不偏。正就是靜,靜就會使心胸清澈明亮,就會心中虛空,虛空就是無為,做到虛空無為就沒有什麼可以做不到了。


關閉